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龍髯的意思、龍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龍髯的解釋

亦作“ 龍髥 ”。1.龍之須。《史記·封禅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 黃帝 。 黃帝 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堕,堕 黃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黃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其弓曰烏號。”後用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陰行》:“自從天子向 秦關 ,玉輦金車不復還。珠簾羽扇長寂寞, 鼎湖 龍髯安可攀?” 清 顧炎武 《谒欑宮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駒隙之難留;涉路三千,望龍髯而愈遠。” 清 葉方藹 《授職翰林學士感恩述懷》詩:“身離牛口驚還在,夢挽龍髥恨不廻。”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而 文宗 顯皇帝 ,復為 英 法 聯軍所迫,北狩 熱河 , 鼎湖 一去,龍髯不返。”

(2).帝王之須。 唐 李遠 《贈寫禦容李長史》詩:“玉座塵消硯水清,龍髯不動綵毫輕。”

(3).喻松葉;松。 唐 李賀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葉滿濃光,細束龍髯鉸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南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龍髯”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龍之須
    源自《史記·封禅書》記載的黃帝乘龍升天典故:黃帝鑄鼎後,有龍垂須迎其登天,小臣拽龍須墜落,百姓抱其弓與龍須哀號。後世以此典喻指皇帝去世。

  2. 帝王之須
    引申為對帝王胡須的尊稱,如唐代李遠詩中“龍髯不動彩毫輕”即形容帝王儀态。

  3. 喻指松葉或松樹
    文學中常以“龍髯”比喻松針的形态,如李賀《五粒小松歌》中“細束龍髯鉸刀剪”,王安石詩“虬甲龍髯不易攀”均以龍須比拟松樹的蒼勁。

二、文化象征

三、讀音與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封禅書》原文或相關詩詞賞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龍髯

龍髯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龍的胡須或髯須。

拆分部首和筆畫

龍髯的部首是龍,總共有17個筆畫。

來源

龍髯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髯指胡須,因此,龍髯表示龍的胡須。

繁體

龍髯的繁體字是龍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龍髯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用不同的筆畫順序或筆畫形狀。

例句

1.龍髯拖動着,龍身在天空中翻飛。

2.他的胡須如同龍髯一樣威嚴。

組詞

龍須、龍胡、髯毛、胡須、胡子。

近義詞

龍須、龍胡、髯毛。

反義詞

光溜溜、光秃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