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僧伽梨 ”。
“僧迦梨”是佛教術語,為梵語“saṃghāṭī”的音譯,指僧侶所穿的特定法衣,屬于比丘“三衣”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僧迦梨(亦寫作“僧伽梨”“僧伽棃”)是佛教僧侶的正式大衣,由九條或更多布料縫制而成,需經過割截拼接的特定工藝制作,故又稱“重衣”“複衣”。它是比丘“三衣”中規格最高的一類,用于重要場合,如講經、集會等。
結構與用途
其形制為長方形,穿着時覆蓋雙肩至膝蓋,腰間束帶固定。因布料層數多且工藝複雜,象征僧侶的莊嚴與戒律。據《長阿含經》記載,佛陀曾以僧迦梨為卧具,體現其重要性。
文化背景
該衣在佛經中多次出現,如《洛陽伽藍記》提到佛陀用僧迦梨抵禦風雨,突顯其宗教象征意義。此外,它作為傳承信物,如釋迦牟尼将金縷僧迦梨衣傳予弟子迦葉,代表法脈延續。
其他名稱與變體
不同文獻中,該詞有“僧伽胝”“僧伽緻”等音譯變體,均指向同一法衣。
僧迦梨是佛教僧侶身份與戒律的象征,兼具實用與宗教意義,其名稱差異源于梵語音譯的不同寫法,核心含義一緻。
《僧迦梨》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詞語,一般來說,它指的是佛教中的僧人。在佛教中,僧迦梨代表了修行佛法的僧侶,他們放下世俗生活,專心于追求解脫和智慧。
《僧迦梨》的拆分部首是“人”和“木”,分别代表了人和樹木。它由11個筆畫組成。
《僧迦梨》一詞源于梵語中的samghārāma,其中“samghā”意為僧團,指佛教中的僧侶群體,“rāma”則指花園或者公園。因此,“僧迦梨”可以理解為僧侶所居住的園林住所。
《僧迦梨》的繁體字為《僧伽梨》。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僧迦梨》可以寫作“僧伽梨”,其字形稍有不同。具體寫法為:“僧”字的上半部分加一個右彎鈎,代表手撫頭,象征念佛;“梨”字則為兩個木字旁,中間相連。
1. 他成為一位真正的僧迦梨,投身佛教的修行之中。
2. 在僧迦梨的指導下,寺廟的建設工程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1. 和尚:指的是佛教的男性僧侶。
2. 僧人:泛指佛教中修行的人,包括和尚和尼姑。
3. 僧院:指的是僧侶修行和居住的地方,一般是佛寺的一部分。
1. 僧侶:指的是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修行者。
2. 僧堂:指的是供僧侶居住、修行的地方,常見于道教和佛教。
俗家:指的是沒有參加宗教修行的普通人,與僧迦梨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