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rab sb. for military service]∶舊時官府、軍隊抓老百姓做苦工或當兵
(2) [press-gang; press people into service]∶拉夫
"拉丁"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本義溯源 指古代意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地區」(Latium)的族群及其語言。該詞音譯自拉丁語"Latinus",東漢時隨佛教典籍傳入中國,初譯"拉替尼"(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72頁)。其核心含義始終關聯古羅馬文明載體,如拉丁語作為歐洲學術、宗教官方語言沿用至18世紀(《辭海》第7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拉丁語"詞條)。
二、現代漢語常用義項
語言範疇
特指印歐語系的古典語言「拉丁語」,其特征包含屈折變化語法體系及六種格變位。現代醫學(如處方縮寫)、生物學(物種學名)、法學(法律術語)仍廣泛沿用其詞彙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詞典》第4版,2021年,第489頁)。
文化地理延伸
衍生詞"拉丁美洲"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因15-19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均屬拉丁語族國家)殖民統治得名,涵蓋墨西哥至阿根廷等20餘國(《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地理卷》第三版,2022年,"拉丁美洲"條目)。
三、當代文化轉義 指具有拉美文化特征的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如"拉丁舞"包含桑巴、恰恰恰、倫巴等舞種,其律動體系融合非洲節奏與伊比利亞旋律(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詞典》,2019年,第214頁)。該用法常見于文化傳播領域,體現跨文化融合特征。
注:依據辭書編纂規範,釋義綜合參考《現代漢語詞典》《辭海》《新華詞典》等權威工具書,相關學術定義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發布内容一緻。
“拉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
拉丁語
指古羅馬帝國使用的語言(正式名稱 lingua latina),起源于意大利拉丁姆地區。中世紀前是歐洲通用書面語,現代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等均由其演化而來。盡管已非日常用語,但仍在法律(如術語 habeas corpus)、生物分類學(如物種命名 Homo sapiens)等領域保留使用。
文化象征
廣義上可指代古羅馬文化遺産,或形容具有古典傳統的事物(如“拉丁風格建築”)。
“拉丁” 在近代漢語中曾指官府或軍隊強制征召平民服役(即“拉壯丁”),例如:“舊時軍隊拉丁充軍需勞力”。
拉丁美洲(América Latina)一詞源于該地區主要使用拉丁語系語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與使用英語的美洲國家區分。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領域(如語言學、曆史)的擴展信息,可參考來源、5、9等。
辨訴鼻夷叉灰從省服蹴蹈得負電壓頂期鬥士堆金疊玉惡氣佛甲草改為高阡挂帆詭變多端鬼誅谷嗛惶慚渾敦溷章奸亂踐危肩下藉端藉資塉鹵靜電敬順晉谒極頭谲奇軍械爛漿離羣索居厲壇馬塍耐火磚難活疲殚輕薄無知請纓寝食秋月春花穰歲任黎射鹄食甘寝安事權十升水瓢說古談今嘶丑擡筐袒跣望山走倒馬纨袴子弟無像向迩小布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