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太平禦覽》卷五九七引 北齊 魏收 《魏書》:“ 陳琳 作檄,草成。呈 太祖 ( 曹操 )。 太祖 先苦頭風,是日疾發,卧讀 琳 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 太祖 平 鄴 ,謂 陳琳 曰:‘君昔為 本初 ( 袁紹 )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 琳 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太祖 愛其才,不咎。”《三國演義》第三二回作“箭在弦上”。後用來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話不得不說的時刻。 柔石 《二月》二四:“﹝ 陶慕侃 :﹞‘……老兄,求你不要去。’ 蕭澗秋 冷冷地說一句:‘箭在弦上。’” ********* 《患難馀生記》第二章:“中央和西南似乎箭在弦上的内戰危機得以消除了。國共内戰亦得以結束了,全國團結禦侮的局面由是建立了起來。”
“箭在弦上”是一個常用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事情已到必須采取行動的緊迫時刻,或因形勢所迫不得不為。強調情勢危急或準備就緒,無法回避。
該成語不僅用于軍事或沖突場景,現代也可比喻工作、計劃等處于啟動臨界點的狀态,例如:“項目籌備完畢,箭在弦上,下周正式啟動。”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魏志》等文獻來源。
《箭在弦上》是一個成語,表示事情已經到了緊要關頭,勢不可擋,類似于箭已經拉滿,隨時可以射出。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個行動已經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無法回頭。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箭(簡體字)和在弦上(繁體字)。箭的部首是“⺈”,總共有7畫;在弦上的部首是“弓”,總共有3畫。
《箭在弦上》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争時期。在戰争中,箭是士兵最常用的武器之一,而箭在弦上,代表着士兵已經準備好發射,并隨時準備攻擊敵人。這個成語後來被引申為比喻事情進展到非常緊要的關頭。
有些繁體字版本将“箭在弦上”寫作“箭在弦上”,即将簡體字中的“在”換成繁體字“在”。這種寫法保留了一些漢字的傳統,但在現代日常使用中較為少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箭的字形有所不同,小篆字形為“⿰矢井”,而金文形為“⿰矢而”。在弦上的字形也有一些變化,小篆字形為“⿱⻊弓”,而金文形為“⿰弓而”。
例句:
1. 隨着經濟的衰退,許多企業面臨破産的危險,現在是箭在弦上的時刻。
2. 戰争已經爆發,箭已經拉滿,我們不能再回頭了。
其他相關詞彙:
組詞:箭頭、箭矢、箭靶、箭術。
近義詞:緊要關頭、危急關頭、臨界點。
反義詞:箭已射出、船到橋頭自然直、避重就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