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黜的意思、疏黜的详细解释
疏黜的解释
亦作“疎黜”。疏远贬斥。《南齐书·谢超宗传》:“风闻征北諮议参军 谢超宗 根性浮险,率情躁薄,仕近声权,务先諂狎,人裁疎黜,亟便詆贱。”
词语分解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 黜的解释 黜 ù 降职或罢免:罢黜。废黜。贬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 笔画数:; 部首:黑;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疏黜(shū chù)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疏”与“黜”二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或社会关系中因疏远、排斥而导致的贬斥或罢免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一、单字释义
- 疏(shū)
- 本义为“疏通”“疏远”,引申为“关系不亲近”“排斥”。
- 《说文解字》:“疏,通也。”后衍生为“远亲”“忽略”之意(《汉语大词典》)。
- 黜(chù)
- 本义为“贬退”“废除”,特指罢免官职或降低地位。
- 《说文解字》:“黜,贬下也。”常见于“罢黜”“贬黜”等词(《古代汉语词典》)。
二、复合词“疏黜”的释义
疏黜指因被疏远、排斥而遭贬谪或罢免,强调因人际关系或政治立场的疏离导致的权力丧失。
- 核心含义:
- 疏远贬斥:因失宠或意见不合被统治者或上级疏远,进而遭贬职。
- 政治语境:多用于君臣关系,如臣子因谏言触怒君主被贬。
- 例句:
《后汉书·王允传》:“(董卓)稍疏黜允,转拜尚书仆射。”
(董卓逐渐疏远并贬黜王允,将其调任为尚书仆射。)
三、权威典籍与用例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因疏远而贬黜。”
引《新唐书·李绛传》:“李吉甫为相,阴忌之,出为河南少尹,遂疏黜。”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疏远并贬退官职。”
引《资治通鉴·唐纪》:“帝浸疏黜功臣,亲任宦官。”
四、近义词辨析
- 罢黜:侧重主动罢免(如“罢黜百家”)。
- 贬黜:强调降职处罚。
- 疏黜:突出因关系疏离引发的贬斥,含被动意味。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官方资源库。
-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疏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ū chù,其核心含义是疏远贬斥,主要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或政治场景中的排斥与降职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指因疏远而贬低或排斥他人,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表示对某人的冷落或降职。例如《南齐书·谢超宗传》提到谢超宗因性格浮躁被“疎黜”(即疏黜),体现了该词在官场中的实际应用。
-
字形分解
- 疏(shū):本义为疏通,引申为疏远、生疏、疏忽等,如“疏于防范”“志大才疏”。
- 黜(chù):指罢免、降职,如“黜退”“废黜”。
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因失宠或犯错被贬斥,如《南齐书》中的用例。
- 现代语境:可引申为对人际关系中刻意疏远或贬低行为的文雅表达。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贬斥、疏远、排斥。
- 反义词:亲近、重用、提拔。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仍具表现力。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南齐书》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鹄棒操层栋常庸乘理丑耻仇货道尽涂殚砥直动亸董役锻坊風緼奉尊钩心狗彘不食河底黄荻皇涧宦途护国寺监照交衢胶折肌理经久集贤酷贫流品瞒神弄鬼门桄明晨鸟罗弄巧成拙扑鼕鼕墙立观墙纸青腿牙疳穹壑琼英遒宕囚首丧面葺袭确固岖嵠赏脸缮缉深度生来死去深泓十二国世利说到做到陶衣髫羁穨响外行咸阳晓字洗耳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