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冬時樹木的枝條。《雲笈七籤》卷八十:“五芝秀玄嶺,仙草茂霜條。” 清 柳是 《金明池·寒柳》詞:“更吹起,霜條孤影。還記得,舊時飛絮?”
(2).竹管。《洞冥記》:“ 建元 二年,帝起 騰光臺 以望四遠,於臺上撞碧玉之鐘,掛懸黎之磬,吹霜條之篪,唱來雲依日之曲。”
(3).方言。冰棍兒。
霜條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覆蓋霜雪的枝條
指冬季樹枝表面凝結的霜或冰淩,常見于文學描寫。如明代徐渭《補畫》詩中的“雪裡霜條”,即描繪覆雪挂霜的枯枝景象,象征清冷孤寂的意境。
方言指冰棍/雪糕
在部分北方方言(如山東、河北等地)中,“霜條”代指冰棍或雪糕。這一用法源于其冰涼似霜的外觀特征,屬民間口語化表達。
文化意象與延伸
古詩詞常借“霜條”渲染蕭瑟氛圍,如唐代詩人李賀以“霜條綴雪”寫寒枝,暗喻堅韌品格(《漢語詩詞意象辭典》)。方言用法則體現了語言的地域生動性,如《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條為華北特色詞彙。
例證:
“夜窗虛、嚴威砭骨,霜條冰折。”
——清代陳維崧《賀新郎》詞,極言寒枝凜冽之态。
"霜條"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寒冬樹木的枝條 指冬季覆霜的枯枝,常見于文學作品。如唐代孟郊詩句"聳聳銜霜條"、明代湯珍《冬柳》"霜條今漸脫"均用此意象表現蕭瑟意境。
竹制管樂器 特指古代竹管樂器"篪"(chí),見于《洞冥記》記載:漢武帝建元二年"吹霜條之篪",該書記載了漢代宮廷雅樂場景。
方言詞彙(冰棍) 部分地區對冰棍的俗稱,該用法多見于口語,具體方言區未明确記載。
二、文學應用 古代詩詞中多取第一義營造意境,如:
三、詞源補充 《雲笈七籤》卷八十"仙草茂霜條"将自然意象與道教仙境結合,體現詞彙在宗教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幫口半折保鮮被毀駁牓昌蒲車簾逞伎乘勢使氣沉寂傳話春幡勝竄削當晚誕姿豆乳頓辱反關飛短流長供贍弓影杯蛇挂表關陸貴妃粉貴際鼓令還奉荷橐持籌侯家後怕悔望火齊金銀花窘促均辨炬焰空明叩門枯苗望雨苦戰兩牍留止謾索沒戲難解難分鬧矛盾漂零披衿輕色驅衆瑞馬桑基魚塘申訴深蕪束缣殊智啼鳴童子郎兔鹘鄉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