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門。《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夫一旦有急叩門,不以親為解,不以存亡為辭,天下所望者,獨 季心 、 劇孟 耳。” 晉 陶潛 《乞食》詩:“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紅樓夢》第二六回:“再往 怡6*紅6*院 來,門已關了, 黛玉 即便叩門。” 茅盾 《虛驚》:“一叢巨大的黑影漸漸移近了,光景就是曾去叩門而且進去過的那所大房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叩門漢語 快速查詢。
“叩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叩門”拼音為kòu mén,意為敲門,但具體動作與“敲門”略有差異。古代大門通常有銅制門環,叩門即手握門環輕擊門闆,而非直接用手拍打。現代語境中,二者常通用,但“叩門”更強調傳統禮儀性動作。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夫一旦有急叩門,不以親為解。” 晉代陶淵明在《乞食》詩中亦用“叩門拙言辭”描述敲門時的局促,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漢代,并在文學中沿用。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禮節,叩門不僅是物理動作,更體現對他人的尊重。例如,進入他人居所前需輕叩門環,待主人回應後方可入内,這一規範在《紅樓夢》等經典作品中均有體現。
“叩門”既是曆史悠久的禮儀動作,也是漢語中兼具實用與文學性的詞彙。
《叩門》這個詞由「叩」和「門」兩個字組成。
「叩」的部首是「口」,總共有5畫。它是由「口」和「丩」組成的,表示用手敲擊或觸摸。在古代,「叩」的寫法是「工口」,表示用手指觸碰物體。
「門」的部首是「門」,總共有3畫。它是原本的象形字,表示房屋出入的洞口。
《叩門》的來源是指敲門或拍門以示要進入或獲得别人的回應。
《叩門》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叩門」。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叩」的形狀稍有不同,是「⿱攴口」;「門」的形狀也略有不同,是「䖵」。
例句:
他輕輕地叩門,小心地等待着回應。
組詞:
叩頭、敲門、砸門等。
近義詞:
敲擊、敲打、拍打。
反義詞:
開門、放行、放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