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駮牓”。曉示落選斥退的榜文。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夢》:“秘書郎 韓泉 善解夢, 衛中行 為中書舍人,時有故舊子弟赴選,投 衛 論屬, 衛 欣然許之。駮牓将出,其人忽夢乘驢蹶墜水中,登岸而靴不濕焉。選人與 韓 有舊,訪之。 韓 被酒半戲曰:‘公今選事不諧矣,據夢, 衛生 相負,足下不沾。’及牓出,果駮放。” 明 馮夢龍 《智囊補·捷智·衛中行》引此文作“駁榜”。
“駁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古代用于曉示落選或斥退人員的官方榜文,通常張貼于公共場所以公示結果。其拼音為“bó bǎng”()。
字形變體
該詞在文獻中亦寫作“駮牓”或“駁榜”,屬于異體字現象,常見于不同時期的典籍記載()。
曆史用例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夢》中記載了一則故事:中書舍人衛中行曾許諾幫助故舊子弟通過選拔,但最終該人因夢境預示落選,結果榜文(駁牓)公布時果然被斥退。明代馮夢龍《智囊補》也引用了此案例()。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科舉、官員選拔等古代考核場景,具有公示淘汰者的功能,類似現代考試中的“落榜通知”。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作為曆史文獻研究或古風創作中的詞彙。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組詞或相關用法,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