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辨的意思、均辨的詳細解釋
均辨的解釋
公平。《荀子·富國》:“人歸之如流水,親之歡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忠信調和均辨之至也。” 梁啟雄 簡釋:“ 久保愛 曰:辨,與‘徧’通。《君道》有‘均徧而不偏’之語。”
詞語分解
- 均的解釋 均 ū 平,勻,引申為調和:均衡。勢均力敵。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國漢代計量單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韻”,和諧的聲音。 〔均鐘〕古代樂器。 古同“鈞”,造瓦器的轉輪。 筆畫數:;
- 辨的解釋 辨 à 分别,分析,明察:辨别。辨認。辨析。辨正。辨識。明辨是非。 古代土地面積單位,九夫為一辨,七辨為一并。 筆畫數:; 部首:辛;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均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平均處理事務或公平辦理。根據古代字書和注疏,可作如下解釋:
一、字義溯源
-
"均"
《說文解字》釋為"平"(卷十三·土部),指均衡、公平。段玉裁注:"均者,平遍也,言無所不平也。"(《說文解字注》)
例:分配資源時需"均其利",即公平分配利益。
-
"辨"
通"辦"(辦),《康熙字典》引《增韻》:"辨,具也,整辦也。"(《康熙字典·辛部》)指處理、治理。
例:"辨事"即辦理事務。
二、複合詞釋義
"均辨" = "均" + "辨"
- 本義:公平地處理事務,使各方均衡得益。
- 引申義:
- 協調各方利益,避免偏私(如《周禮》"均其政令"的治理理念)。
- 對資源或職責進行合理分配(如古代"均田制"中的土地分配邏輯)。
三、古籍例證
-
《周禮·地官·均人》:
"均人掌均地政",鄭玄注:"均,平也。政讀為征,謂均其地稅。" 雖未直用"均辨",但"均地政"即通過公平征稅實現治理目标,體現"均辨"内核。
(來源:《周禮注疏》)
-
王安石《周官新義》:
論及均平理念時強調"辨其物而均之",即按需分配物資,與"均辨"的公平辦理之意相通。
(來源:《周官新義》卷十)
四、現代關聯概念
- 公平治理:如公共政策中的"均衡發展"(如教育資源分配)。
- 協調機制:企業或組織中"均辨"可類比為利益協調委員會的功能。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康熙字典》(同文書局影印本)
-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 王安石《周官新義》(《四庫全書》本)
(注:古籍原文需查閱權威出版社點校本,線上資源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學術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
“均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公平、公正地辨别或判定,常用于強調處理問題時不偏不倚的态度。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jūn biàn
- 字義:
- 均:意為“平均、平等”;
- 辨:通“徧”(普遍),引申為“全面辨别”。兩者結合表示公平且全面地分析、判定。
2.出處與古典引用
- 最早見于《荀子·富國》:“忠信調和均辨之至也”,形容治國需以忠信為本,公平調和各方利益。
- 梁啟雄在注釋中進一步說明,“辨”通“徧”,強調“普遍而不偏私”的公正性。
3.使用場景
- 古典語境:多用于描述治國、斷案等需公正裁決的情境,如《君道》中的“均徧而不偏”。
- 現代適用:可用于評價處理争議、分配資源時的公平态度,例如:“管理者需均辨各方訴求,避免偏頗。”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公平無私、不偏不倚、公正廉明。
- 反義詞:徇私舞弊、厚此薄彼。
5.擴展說明
- 該詞屬較冷門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更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書面表達中。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詳細注釋,可參考《荀子》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補續冊錣叱嗟刺上化下粹和寸禀麤缞斬帶砺丹岑訂單惡世帆幅放逸飛航飛炮峯回路轉高人逸士宮戶悹悹卦鋪寒錫黃祇假辭驚迮金石九參官卷席而居隽輔可汗魁摧睽闊兩兩三三寥窲寮列裡表裂眦裡山緑萼梅罵天扯地昧墨門庭畔涯鵬雲裒彙琪花臞臞取湮儒宮撒對蜃氛生還攝魄鈎魂食日釋绶特權王輿問案無口詩令小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