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供養。《宋書·朱脩之傳》:“然性儉剋少恩情,姊在鄉裡,饑寒不立, 脩之 未嘗供贍……先是, 新野 庾彥達 為 益州 刺史,攜姊之鎮,分祿秩之半以供贍之,西土稱焉。”《北齊書·皮景和傳》:“又有 陽平 人 鄭子饒 ,詐依佛道,設齋會,用米麵不多,供贍甚廣,密從地藏漸出餅飯,愚人以為神力。” 宋 範仲淹 《與指使魏佑書》:“如且要守墳持孝,即待支莊課供贍,一切取伊穩便。”
“供贍”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供”和“贍”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供”指“供給、供奉”,如《說文解字》釋義“設也,從人共聲”;“贍”則包含“富足、周濟”之義,《玉篇》注為“周也,助也”。兩字組合後,詞義融合為“全面供給生活所需”,既包含物質層面的供養,也隱含經濟支持的充足性。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供贍”最早見于《後漢書·章帝紀》:“吏民豐饩,供贍優渥”,指官府對民衆的物資供給。此用法在唐宋文獻中延續,如《舊唐書》載“州縣供贍,務從優厚”,均強調系統性、持續性的供給關系。
現代漢語使用中需注意兩點:其一,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專業領域;其二,須與“供養”“贍養”區分——前者側重生活照料的持續性(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贍養”條),後者強調經濟支持的充分性(《辭海》“供”字條)。實際運用時應結合語境,如法律文書中的“供贍義務”特指法定經濟責任。
“供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òng shàn(),其核心含義為供給、供養,多指在物質或經濟上提供支持。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
使用場景:
百啄頒冰寶券奔屬弁兵變警并程搏拊稱歌呈華出結儲運待賈沽代面得意不宜再往丁害頂禮谛認獨得趓樓绀蝶功行圓滿關闆觀察力海螯互契驕怒節目牌己見究悉九殒刻版空微窺塞潰走樏梩臉道吏最露一手淪藴幔幕麻石明眼漢奶酒腦瓜子撲犯钤下起課秦公子啬克蛇柳深化改革時僑誰差四苦穗肥素行頭名無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