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飄落,墜落。 宋 王安石 《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酒酣弄筆起春風,便恐漂零作紅雨。”
(2).凋零,衰敗。 唐 劉商 《山中寄元二侍禦》詩之一:“心期汗漫卧雲扃,家計漂零水上萍。” 宋 歐陽修 《秋聲賦》:“草木無情,有時漂零。”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一二:“七裡虹橋腐草腥,歌鐘詞賦兩漂零。”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在左聯結成的前後,有些所謂革命作家,其實是破落戶的漂零子弟。”
(3).漂泊,生活不安定。 唐 杜甫 《寄柏學士林居》詩:“亂代漂零予到此,古人成敗子如何。” 宋 蘇轼 《過湯陰市得豌豆大麥粥示三兒子》詩:“漂零竟何適,浩蕩寄此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漂零風雨苦離家,愁殺無情白鼻騧。” 郭小川 《長江邊上“五·七”路》詩:“說什麼--‘漂零未定’,一個字‘愁’!革命者前進在鬥争中,喜氣洋洋,無愧無憂。”
“漂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釋,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和文學典故:
自然現象:飄落凋零
指物體(如花瓣、樹葉等)從高處飄落或沉入水中,例如王安石詩句“酒酣弄筆起春風,便恐漂零作紅雨”()。歐陽修《秋聲賦》中“草木無情,有時漂零”也體現了這一意境()。
狀态描述:衰敗孤寂
用于形容事物或情感的衰敗、孤零狀态,如劉商詩中“家計漂零水上萍”,比喻家庭如浮萍般無依()。龔自珍詩句“歌鐘詞賦兩漂零”則暗含文化沒落之意()。
人生境遇:漂泊流離
最常見用法是表達生活不安定、四處漂泊,如杜甫“亂代漂零予到此”,反映戰亂中的流離失所()。現代語境中多指工作、情感或居所的動蕩()。
與“飄零”的區别:
“漂”側重液體中的浮沉(如“漂流”),而“飄”強調隨風而動(如“飄落”)。因此“漂零”更貼近漂泊的流動性,如浮萍隨波逐流;而“飄零”多用于花瓣隨風凋落()。
漂零(piao lí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漂”是左邊的部首,又稱為“氵”,表示與水相關的字義;而“零”是右邊的部首,也稱為“雨”,表示與雨水相關的字義。
由于“漂零”是一個古詞,所以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漂零」。
這個詞語最早來自于《後漢書·董卓傳》,在古代的使用中,它主要用來形容人物失去依靠、孤單無依的狀态。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繁體字中,“漂”的字形稍有變化,多了一個筆畫,而“零”的字形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個使用“漂零”的例句:“他們漂零在外,沒有歸宿。”
組詞:漂泊、漂移、飄零
近義詞:流離、孤單、孤獨
反義詞:歸宿、富有、安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