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契丹 、 女真 人稱束帶為兔鹘。亦稱吐鹘。《宋史·輿服志六》:“上項帶(指透碾雲龍玉帶和連珠環玉束帶),國言謂之‘兔鶻’,皆其故主 完顔守緒 常服之物也。” 宋 洪皓 《松漠紀聞·補遺》:“ 契丹 重骨咄犀…… 天祚 以此作兔鶻。”
(2).一種局部羽毛帶赫色的白鷹。《紅樓夢》第二六回:“這臉上是前日打圍,在 鐵網山 叫兔鶻梢了一翅膀。”
“兔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在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語言中,“兔鹘”(亦稱“吐鹘”)指一種束帶,常用于貴族服飾。例如:
“兔鹘”也指一種獵隼(大型猛禽),因其擅長捕獵野兔得名:
“兔鹘”還與成語“兔起鹘落”相關,形容動作迅捷(如書畫下筆或捕獵)。該成語中的“鹘”即指獵隼,呼應其捕獵特性。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詞典釋義及動物學解釋,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服飾形制或獵隼習性,可查閱《宋史》《松漠紀聞》等原始文獻。
兔鹘(tù hú)是一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兔鹘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兔鹘是指一種鳥類,即隼的别稱。它屬于鷹科鳥類,常見于亞洲地區,翅膀銳利,速度快捷,以捕食小型哺乳動物為主。
兔(兔字的部首是兒,本字有6畫)鹘(鹘字的部首是鳥,本字有16畫)
兔鹘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兔的寫法是兔頭向左,而鹘則是将“隹”字的兩個橫擺在一起,表示這種隼鳥的翅膀和速度。
兔鹘的繁體字為「兔鶻」。
在古時候,兔的寫法是「兔首左須」,鹘的寫法是「鳥土巳巳土」。
盡管兔鹘體型較小,但它們卻有出色的飛行和捕食能力。
兔鹘的組詞可以有:“兔鹘羽毛”、“兔鹘獵食”等。
兔鹘的近義詞可以有:“鹘隼”、“隼鳥”等。
兔鹘的反義詞可以有:“烏鴉”、“鳳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