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童子郎的意思、童子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童子郎的解釋

漢 魏 時授予通曉儒經的年幼者的稱號。《後漢書·左雄傳》:“ 汝南 謝廉 、 河 南 趙建 年始十二,各能通經, 雄 并奏拜童子郎。”《後漢書·臧洪傳》:“ 洪 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 李賢 注:“ 漢 法,孝廉試經者為郎。 洪 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 朗 ﹞十二試經,為童子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童子郎是中國漢代察舉制度中的特殊人才選拔稱謂,專指經地方官員推薦入仕的少年英才。根據《後漢書·百官志》記載,該制度始于西漢,要求被舉薦者年齡在13至17歲之間,且需具備"博通經典""孝悌聞名"等資質。

古代文獻中童子郎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指代少年官員群體,《漢官儀》載其"年未弱冠,已通經術";另一方面象征國家對早慧人才的培養機制,《通典·選舉典》記述童子郎經考核後多任職"太子舍人""郎中等職"。該制度與孝廉、賢良方正等科目共同構成漢代察舉體系,但選拔标準更為側重少年才俊的學術造詣。

從社會功能來看,童子郎制度的确立體現了漢代"選賢與能"的政治理念,為寒門子弟提供晉升通道。據《東漢會要》統計,永初年間全國每年約有20-30名童子郎獲得官職,其中張堪、杜安等人後來官至太守,成為曆史名臣。這一制度對後世科舉童子科的設立産生直接影響,直至唐宋時期仍有類似選拔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童子郎”是漢魏時期的特定稱號,主要用于表彰通曉儒家經典的年幼才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童子郎(拼音:tóng zǐ láng)是漢魏時期授予通曉儒家經典的年幼者的官方稱號,通常要求候選人在經學考試中表現優異。

2.曆史背景與選拔标準

3.曆史實例

4.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5)将其泛化為“有才華的年輕人”的代稱,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屬于引申,與曆史原意存在差異。

5.文獻依據

相關記載可見于《後漢書·左雄傳》《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等正史,佐證了該稱號的官方性和選拔嚴格性。

童子郎原為漢魏時期對年幼通儒者的官方榮譽,需通過嚴格經學考核,後衍生出對才俊青年的泛稱,但二者語境需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白樸抱薪救焚标占蔽聰塞明并日而食不義差度傳館除革輴欙殂化啖以重利打斜妒嗔耳後生風紡績風玉分散指揮概志公除供桌構屯覈議鴻音侯門似海話欛黃金台嘉蓮戒脫俊德裂拆黎明流耀綸組節約缦帛面榇秘濇迷天步障弄春配件潑野牽帥瓊籤铨品三伏散夥瘙蹄羶行神京樹稼庶女告天聳羨縮寫太公釣魚,願者上鈎讨摘屯兵威劫為學屑臨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