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魏 時授予通曉儒經的年幼者的稱號。《後漢書·左雄傳》:“ 汝南 謝廉 、 河 南 趙建 年始十二,各能通經, 雄 并奏拜童子郎。”《後漢書·臧洪傳》:“ 洪 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 李賢 注:“ 漢 法,孝廉試經者為郎。 洪 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 朗 ﹞十二試經,為童子郎。”
“童子郎”是漢魏時期的特定稱號,主要用于表彰通曉儒家經典的年幼才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童子郎(拼音:tóng zǐ láng)是漢魏時期授予通曉儒家經典的年幼者的官方稱號,通常要求候選人在經學考試中表現優異。
部分現代詞典(如、5)将其泛化為“有才華的年輕人”的代稱,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屬于引申,與曆史原意存在差異。
相關記載可見于《後漢書·左雄傳》《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等正史,佐證了該稱號的官方性和選拔嚴格性。
童子郎原為漢魏時期對年幼通儒者的官方榮譽,需通過嚴格經學考核,後衍生出對才俊青年的泛稱,但二者語境需區分。
《童子郎》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的是年紀較小的男子,特指尚未成年的時候。通常用來形容年輕人或少年。
拆分部首是"立"和"厶",拆分筆畫數為10畫。
《童子郎》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文學作品中,主要出自《紅樓夢》。在小說中,作者以《童子郎》來形容賈寶玉和其他年輕男子。
《童子郎》在繁體字中寫作「童子郎」。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童子郎》的基本形态并未發生較大改變。
他是一個活潑可愛的童子郎。
童子、童子軍、少年郎、少年
少年、年輕人、小夥子
成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