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菖蒲。昌,通“ 菖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呈劍形,夏天開花,淡黃色,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中醫用做健胃劑,外用可以治牙痛、齒龈出血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射幹,穹窮昌蒲,江離麋蕪,諸蔗猼且。”按,《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作“菖蒲”。
昌蒲(亦作“菖蒲”)是漢語詞彙中特指一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兼具藥用、文化及民俗價值。以下從詞典釋義、植物特性、文化寓意三方面詳解:
《漢語大詞典》釋“昌蒲”為:“即菖蒲。天南星科植物,根莖可入藥。”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根莖粗壯橫生,葉劍形直立,初夏開黃綠色肉穗花序,多生于沼澤、溪畔。
《本草綱目》載其根莖“味辛溫,主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竅醒神”。現代研究證實其揮發油(如細辛醚)具鎮靜、抗炎作用。
端午節與艾葉同懸門戶,取“辟邪驅疫”之意(《荊楚歲時記》:“端午以菖蒲作人形,懸于戶上”)。
因菖蒲耐寒常青、不染淤泥,宋代起被文人喻為“君子之操”。陸遊《菖蒲》詩贊:“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值。”
傳統繪畫中與石榴、蝙蝠組合,諧音“昌福”,寓意家族興旺(《中國吉祥圖案》)。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卷,第112頁。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45頁。
: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菖蒲》,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卷十四。
: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第8冊。
: 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華書局校注本,2018年,端午篇。
: 陸遊《劍南詩稿·卷三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 王樹村《中國吉祥圖案集成》,河北美術出版社,1992年,第203頁。
“昌蒲”一詞的釋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植物學釋義
即“菖蒲”,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見于水邊環境。其根莖呈淡紅色,葉片為劍形,夏季開淡黃色肉穗花序。根莖具有藥用價值,中醫将其作為健胃劑,外用可緩解牙痛、牙龈出血等症狀,同時也可作為香料使用。
文化引申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昌蒲”可形容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與“菖蒲”的植物特性(如茂盛生長)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補充說明
需注意“昌蒲”與“菖蒲”為通假關系,現代規範用字多寫作“菖蒲”。若涉及文學比喻,建議優先參考具體文本的上下文含義。
罷羸班司報應不爽鼈鳥采畿涔涔豺聲嘲慠除廢鹑旗錯楚鬥雞戲對焦二方放倒發軵風風傻傻風颶楓葉杆秤工業化過刑呴俞花毦懷刷幻術回淵渾璞活闆積安诘究可便唠什子廉明埋窆謾書毛公鼎馬院麋台盤盤奇愛乾維硗狹氣惱日夕汝窰上瘾食堂手戲水廟燧木填補透話頽塌威暴僞偷猬張誣謡無倚無靠鞋弓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