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損失一半。《戰國策·齊策一》:“ 韓魏 戰而勝 秦 ,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
(2).對折;減半。《書·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 唐 孔穎達 疏:“計九十七年,半折以為中身,則四十七時於身非中,言中身者,舉全數而稱之也。”
(3).折斷一半。 唐 王建 《江陵道中》詩:“菱葉參差萍葉重,新蒲半折夜來風。”
“半折”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損失一半
多用于描述軍事或資源損耗。如《戰國策·齊策一》記載:“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指兵力折損一半後難以防禦。
對折或減半
可指價格、數量等減少一半。唐代孔穎達在《書·無逸》注釋中提到“半折以為中身”,即以半數計算年齡。
物體折斷一半
如唐代王建《江陵道中》詩“新蒲半折夜來風”,形容植物被風吹斷一半。
形容短小
古代文學中,“半折”可指長度短小,如《董西廂》描述“半折來大弓鞋”,以“折”(約五寸)為計量單位,強調鞋的纖小。
現代引申義
部分語境下可代指“五折促銷”,但此用法非傳統含義,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半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折斷或折裂成兩半。通常指物體在彎曲、擠壓或其他外力作用下被撕裂成兩半。
《半折》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卩」和「十」。其中,「卩」是一個漢字的偏旁部首,意思是指印章或文書等,表示與文字有關的東西;「十」是一個基本筆畫,表示數目十。
《半折》是一個現代漢字,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演變和發展。在繁體字中,「半」和「折」的形态稍有不同,「半」在繁體中為「半」,「折」為「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半」的上部形狀常為「⺷」,下部形狀為「十」,整體類似于「卩」;「折」在古代寫法中,上部形狀為「扌」,下部為「斤」,整體寫作「折」。
1. 他用力一折,紙張被撕成半折。
2. 風雨交加,樹枝發出嘎嘎的聲音,終于半折了。
組詞:折斷、折裂、折痕、斷折、折疊。
近義詞:切割、斷裂、斷開、裂開。
反義詞:完整、未折斷、未裂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