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w what's what;be able to tell good from bad;know all about the goods] 能識别貨物的好壞
他是外行,不識貨
(1).能識别貨物的好壞。 明 朱有燉 《繼母大賢》:“我将這偌多本錢去,卻無一箇識貨的人。” 午星 《一個紅軍女遊擊戰士·一碗稀飯》:“草根?哈哈!我說你不識貨,你偏充内行,這叫半邊蓮。”
(2).指能鑒别人。《水浒傳》第十五回:“這腔熱血,隻要賣與識貨的!” 清 李漁 《比目魚·别賞》:“畢竟是兄識貨,方纔那個女子,初見便好,過後思來,也沒有甚麼回味。”
“識貨”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í huò,其核心含義是能識别貨物或人的優劣。以下為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鑒别物品好壞
指對物品的質量、真僞或價值有判斷能力,常用于形容行家或經驗豐富者。
例句:
鑒别人或事物的能力
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内在價值有敏銳洞察力,常見于口語或文學作品。
例句: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搜狗百科)及(歇後語解析)。
《識貨》是指對貨物的品質、真僞、價值等有辨别能力和判斷能力。
《識貨》的部首是言字旁,部首筆畫為7畫。
《識貨》一詞源自于漢代的《史記·貨殖列傳》中的記載,原意是對商品進行鑒别和評估的能力。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成語。
《識貨》的繁體為「識貨」。
在古代漢字中,「識貨」的寫法為「識貨」,使用了貝字旁和貝字旁,表示對貨物進行辨别與評估。
1. 他是一位懂行的收藏家,能夠準确識貨,并以合理的價格購得珍品。
2. 隻有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真正掌握識貨的技巧。
識貨能力、識貨水平、識貨技巧、識貨真僞
辨别貨物、鑒定品質、辨别真僞、識别商品
不識貨、盲目購買、不分好壞、不看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