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瓢勺 ”。
瓢杓(piáo shá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感的複合詞,指代兩種功能相近的舀取器具的統稱或連稱。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瓢(piáo)
《說文解字》釋為“蠡也”,即剖開葫蘆制成的舀水、盛酒器具。其字形從“瓜”,表明材質源于瓜類植物果實(如葫蘆)。傳統瓢具輕便耐用,多用于取水、盛酒或糧食。
來源:《說文解字注》釋“瓢”
杓(sháo)
同“勺”,《玉篇》注為“枓柄也”,指有柄的舀取器,後泛指各類勺形器具。材質可為木、金屬或陶制,用于取酒、舀湯或量取顆粒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杓”字條
“瓢杓”連用泛指舀取流質或顆粒的器具,如《周禮·考工記》載“飲器,爵、觚、瓢、杓”,表明其作為酒器或食器的功能。
來源:《周禮正義》鄭玄注
古代廣泛用于炊事(舀水、盛湯)、祭祀(取酒)及農事(量取谷物),是日常勞作的重要工具。
來源: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孔子贊顔回“一箪食,一瓢飲”,以“瓢”喻安貧樂道,成為儒家精神符號。
來源:《論語·雍也》
詩詞中“瓢杓”常寄托隱逸情懷,如白居易“瓢杓醉鄉中”描繪閑適生活。
來源:《全唐詩》白居易《詠懷》
現代漢語中“瓢”仍指葫蘆制舀具,“杓”作為“勺”的異體字,多見于方言或古語引用。“瓢杓”連用多出現于文獻研究或文化論述中。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參考來源:
“瓢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工具屬性
指用老熟的葫蘆剖成兩半制成的舀水或盛物器具,常見于古代生活用具。例如《南史·陳暄傳》記載“口不離瓢杓”,體現其日常使用場景。
字形異寫
部分文獻(如《南齊書》)中,“瓢杓”也寫作“瓢勺”,兩者為同一詞語的異體形式。
“瓢杓”核心含義為葫蘆制成的舀具,其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農書》等古籍原文。
柏人保底筆懸璧琰缽頭不到頭彩毬伧頭晨衣穿穴出帖賜爵擣蒜抵鬥第觀發號施令風後蓋韭古玩呵察河員活鱍鱍計參诘難靜言靜鐘均壹拘迂客館課文六畜道犁杖蠻布蜜草木棧男服萍蹤浪影秋井裘馬榮膺瑞應傷勢沈辭繩套時宗耍叉水兵私言挑治筒布外國瓦藓魏觀下腳貨銜杯先令閑野銷日協晨希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