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沉薶”。1.無聲無息。 漢 王充 《論衡·道虛》:“若我,南遊乎罔浪之野,北息乎沉薶之鄉,西窮乎杳冥之黨,而東貫須懞之先。”參見“ 沉墨 ”。
(2).沉埋,埋沒。 元 劉壎 《<自知集>序》:“我輩沉薶場屋時文中,卒無片語登峯造極。” 明 宋濂 《灘哥石硯歌》:“有才沉薶恨已久,石如能語誇奇逢。”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三:“州人 李鐵橋 竟獲原碑殘石於學宮,雖存字不及 宋 拓本之半,而碑陰四列,即 洪 氏所誤載之 魯峻 斷碑陰也,數百年沉薶之蹟,一旦復出於世,實快事也。”
“沈薶”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釋義與結構
2. 詞義詳解
(1)無聲無息
源于漢代王充《論衡·道虛》的用例:“北息乎沉薶之鄉”,此處“沉薶”形容寂靜、無動靜的狀态,與“沉墨”含義相近,暗含隱匿、沉寂之意。
(2)沉埋或埋沒
元代劉壎在《自知集序》中以“沉薶場屋時文中”比喻文人才能被科舉制度埋沒;明代宋濂《灘哥石硯歌》中“有才沉薶恨已久”則進一步引申為才華或事物長期被忽視。
3.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或哲學文本,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常見于探讨曆史、文化埋沒現象的比喻性表達。
“沈薶”兼具物理層面的“埋藏”與抽象層面的“沉寂”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究古文例證,可參考《論衡》《自知集》等文獻原文。
《沈薶》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它在古代文人中極為流行。它主要指的是一種花卉,即紅蓮花。紅蓮花有着美麗的花瓣和芳香的氣息,象征着高潔和純淨。
《沈薶》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水”字旁,右邊是“艹”字旁。
一共由12個筆畫組成,比較繁複。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他們常常以花卉作為詩詞的表達對象之一。而其中最受歡迎的花卉就是紅蓮花。由于紅蓮花的花瓣泛出深紅色,所以又稱為“沈薶”。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沈薶”,并且被廣泛應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沈薶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例如,“沈”字的古代寫法中,會使用到左右相對的水部,而在“薶”字的古代寫法中,則會多使用一些草字的變體字。
1. 詩人用紅蓮花詠史,寫下了一首《沈薶史》。
2. 窗外的池塘中盛開着一片片沈薶,美麗動人。
沈浮、薶草、沈甸甸
紅蓮花、荷花、蓮花
鮮花、百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