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省過失。《後漢書·郎顗傳》:“伏惟陛下躬日昊之聽,溫三省之勤,思過念咎,務消祇悔。” 宋 朱熹 《書先吏部韋齋記銘并劉範二公帖後》:“使永永奉承,不至失墜,庶幾得以少伸省愆念咎之萬一。”
“念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iàn jiù,主要含義是反省過失,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現代書面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念咎”指通過内心的反思,檢視自己的過錯或過失,帶有自我檢讨的意味。其中:
文獻用例
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咎”的詳細釋義(如字形演變、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權威詞典。
《念咎》是一個成語,表示内心深感自責、忏悔和懊悔。
《念咎》的拆分部首是“心”和“口”,它們分别屬于上下兩個部首。
《念咎》的筆畫總數為14畫,其中“心”部3畫,“口”部11畫。
《念咎》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原本是指對過去的錯誤或過失深感自責和忏悔,是一種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和反省。
《念咎》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念咎」。
在古代,漢字《念咎》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但一般來說是用類似于現代的寫法。
1. 他因為之前的無理行為而念咎不已。
2. 她對自己不珍惜的過去行為深感念咎。
1. 念念不忘: 指某種事情時刻留在心頭,不願忘記。
2. 忏悔: 意思是明白自己的錯誤并表示後悔,決意改正。
3. 自責: 指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和過失感到内心的責備和自我批評。
1. 自責
2. 忏悔
3. 懊悔
1. 表揚: 指對某人的行為、作品等給予稱贊和贊美。
2. 寬恕: 指原本應該懲罰或責備的事情,主動選擇原諒和放過。
3. 自信: 指對自己的能力、價值和價值感到堅定和自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