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竹馬的意思、踏竹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竹馬的解釋

一種兒童遊戲。把竹竿當馬騎着玩。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一折:“一個撮着那布裙踏竹馬,一個舒着那臁肕跳灰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竹馬”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固定詞彙或成語,在權威的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中均未收錄該詞條的直接釋義。其含義需結合構成該詞的兩個語素“踏”和“竹馬”進行理解,并參考“竹馬”這一傳統文化意象的普遍含義。

  1. 字面構成與核心含義:

    • 踏: 動詞,指用腳踩、行走或踐踏。
    • 竹馬: 名詞,指一種傳統的兒童玩具。通常是用一根竹竿(或木棍),一端裝有馬頭模型,兒童跨騎其上,手持另一端,模仿騎馬奔跑的動作。
    • “踏竹馬”的字面意思: 可以理解為“跨騎在竹馬玩具上行走或奔跑”,形象地描繪了兒童玩竹馬遊戲時的動作狀态。其核心含義就是指兒童玩騎竹馬的遊戲。
  2. “竹馬”的文化内涵與“踏竹馬”的引申:

    • “竹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童年、童趣、天真無邪 的象征。它承載着人們對無憂無慮童年時光的記憶和情感。
    • 因此,“踏竹馬”這一動作,不僅描述了具體的遊戲行為,更常常用來指代或喚起童年生活的情境和情感。例如,在文學作品中提到“踏竹馬”,往往是為了營造一種懷舊、純真的氛圍。
    • 成語“青梅竹馬”廣為人知,源自唐代李白《長幹行》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用“騎竹馬”(與“踏竹馬”動作本質相同)和“弄青梅”來比喻男女兒童天真無邪地在一起玩耍,後引申指從小相識相知的伴侶。這進一步印證了“竹馬”及其相關動作(騎、踏)與童年友誼、兩小無猜的緊密聯繫。
  3. 民俗活動中的體現:

    • 在一些地方民俗或傳統表演藝術(如某些地區的社火、秧歌)中,可能會有模拟兒童騎竹馬形式的表演,表演者将竹馬道具綁在腰間或腿上,做出騎馬行走、奔跑的姿态。這種表演形式有時也可稱為“跑竹馬”或“竹馬燈”(如果帶有燈彩)。在這種語境下,“踏竹馬”可以理解為參與或表演這種模仿騎竹馬的民俗活動。

“踏竹馬”的字面意思是兒童跨騎竹馬玩具行走或奔跑的遊戲動作。其核心含義是指兒童玩騎竹馬的遊戲。在文化内涵上,它象征着童年、童趣和天真無邪,常被用來指代或喚起童年生活的情境與情感。在特定民俗表演中,它也可指參與模仿騎竹馬形式的傳統表演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踏竹馬”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一種兒童遊戲,孩子們将竹竿當作馬匹騎跨玩耍。這種遊戲形式簡單,常見于傳統民間娛樂活動(、、)。

二、文學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戲曲家馬緻遠的雜劇《薦福碑》第一折:“一個撮着那布裙踏竹馬,一個舒着那臁肕跳灰驢。”此處通過對比描寫,生動展現了市井生活場景(、、)。

三、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如)指出其具有比喻義:形容人過度沉溺于幻想或脫離實際的行為,類似于現代成語“紙上談兵”的批判意味。

四、文化特征

  1. 遊戲形式:單腳或雙腳跨騎竹竿模拟騎馬動作,反映古代兒童就地取材的創造力。
  2. 傳承脈絡:與“竹馬燈”“竹馬戲”等民俗表演存在淵源關系,成為傳統文化符號之一。

五、現代應用

當代主要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在文學研究或成語解析中,實際生活中已較少使用該遊戲形式。可通過《漢語大詞典》《民俗文化詞典》等工具書查閱更多擴展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愛惜羽毛案例阿谀奉承白蘭伯強産業鍊赤佬除例大房山待望道德經點悟兜得轉渡槽二分點犯不上訪案方來犯界凡徒非同兒戲封關扶衛浮文冠軍賽孤特海颷鴻古黃口孺子化學元素回舟興驕華徑駿井稅極詣離身俚俗隆姬茂豫牽目栖衡青鎖闱山尖侍讀學士時牌世緒受理率先霜椑屬稾四聲談犀鐵擿潼函王冠威而不猛唯利是求仙鳳西餐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