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麥黃水的意思、麥黃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麥黃水的解釋

指農曆四五月間麥熟時節 黃河 漲水。《宋史·河渠志一》:“説者以 黃河 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名……四月末壟麥結秀,擢芒變色,謂之‘麥黃水’。”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伏汛以入伏始,四月曰麥黃水,五月曰瓜蔓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麥黃水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農時指向的複合詞,特指中國北方冬小麥産區在小麥成熟變黃、臨近收割時期(通常為農曆四月底至五月中旬)出現的集中降水或灌溉用水。其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與農時特征

“麥黃”指小麥進入乳熟至蠟熟期,籽粒飽滿且植株由綠轉黃的生理狀态;“水”在此語境中既指自然降雨,亦包含人工灌溉的水源。該詞精準對應“麥梢黃,水滿塘”的農諺周期,強調此時段水分對籽粒灌漿及最終産量的關鍵作用。若降水不足,易形成“卡脖旱”,故農事活動常需主動引水灌溉,即“趕麥黃水”。

二、曆史文獻中的實證記載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大小麥第十》載:“五月刈麥……若天旱無雨,則澆之”,雖未直用“麥黃水”一詞,但已明确記錄麥收前需水的農事規律。清代《馬首農言》更直接指出:“麥待黃水,谷待青水”,印證該術語在北方農耕語彙中的固化。

三、科學機理與生态意義

現代農學研究證實,小麥灌漿期需消耗全生育期40%以上的水分。此時適度降水或灌溉可延長功能葉光合時長,促進澱粉向籽粒轉移,千粒重提高10%-15%。但若降水過量(如“爛場雨”),則會導緻赤黴病暴發和倒伏,故“麥黃水”具有顯著的阈值效應。

四、文化隱喻與地域認知

在民俗語境中,“麥黃水”被賦予生命滋養的象征,如華北民謠“麥黃不黃,全看水娘”。其時空規律亦構成物候标志,黃河中下遊有“麥黃水漲,龍舟鼓響”之說,将農事周期與端午民俗相關聯,體現農耕文明對自然節律的深度認知。


參考來源:

  1. 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諺》(修訂版)第217頁
  2. 中華書局《齊民要術譯注》卷三,王利華校釋
  3. 《作物學報》論文《冬小麥灌漿期水分脅迫對粒重的調控機制》
  4. 地方志《華北民俗叢考·物候篇》

網絡擴展解釋

麥黃水是傳統農耕文化中與黃河水勢相關的一個術語,具體指農曆四五月(即夏初)麥子成熟時節黃河出現的漲水現象。這一名稱來源于古代對黃河季節性水勢變化的物候觀測,具有以下特點:

  1. 時間與物候關聯
    麥黃水發生在農曆四月末至五月間,正值小麥結穗轉黃的成熟期,因此以農作物生長階段命名。古代勞動人民通過觀察自然現象與農業生産的關系,總結出這一水文規律。

  2. 曆史文獻記載
    根據《宋史·河渠志一》記載,黃河水勢隨季節變化被賦予不同名稱,其中“麥黃水”特指四月末小麥成熟時的漲水,而五月則稱為“瓜蔓水”(與瓜類植物生長相關)。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也沿用這一分類。

  3. 水文特征
    作為黃河汛期的前兆,麥黃水屬于季節性水位波動,水量較冬季有所增加但未達最大洪峰,主要因氣溫回升、冰雪融水和降雨量增加導緻。

該術語體現了中國古代“以物候定農時”的智慧,至今仍用于研究黃河曆史水文和傳統農業文化。如需擴展了解其他黃河水勢名稱(如桃花水、菜花水等),可查閱水利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擺制報況彬彧部界操弄茶鼓塵表蟲魚學刀筆蹈轍點冊凋傷雕文織彩低物件東作斷産堆冰多務歌呗固定資金古妝黃冠體謊嘴壺盧講律交納矯黠棘田駒隙客宿空夢餽運連三接五嫽妙勵磁離分麗澤銮坡孟說糜粉目揖讷澀其他日許時間如來佛散亡撒訫聲迹師表殊績天牢體規畫圓退課拖空子玩辭望魚烏駮無萬千嶰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