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蜀的意思、洛蜀的詳細解釋
洛蜀的解釋
指 洛 黨和 蜀 黨。為 宋哲宗 時 元祐 三黨中的兩黨(另一6*黨叫 朔 黨)。 明 葉襄 《感舊》詩:“ 洛 蜀 紛争日,君王宵旰時。” 明 沉欽圻 《詠史》:“一堂争 洛 蜀 ,四鎮角熊羆。”參見“ 洛黨 ”、“ 蜀黨 ”。
詞語分解
- 洛的解釋 洛 ò 〔洛河〕水名,在中國陝西省。 〔洛水〕水名,源于中國陝西省洛南縣,東流經河南省入黃河。古作“ 雒”。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蜀的解釋 蜀 ǔ 中國四川省的别稱:蜀本(宋代在四川刻印的書籍)。蜀客(旅遊蜀地的人)。蜀椒。蜀繡(四川出産的刺繡)。蜀錦。得隴望蜀。 中國朝代名:蜀漢。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洛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洛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術語,主要指中國北宋時期以洛陽為學術中心的洛學(以程颢、程頤兄弟為代表)和以蜀地(今四川)為學術中心的蜀學(以蘇轼、蘇轍兄弟為代表)兩大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之間的學術分歧與政治鬥争。其核心含義體現在以下方面:
-
學派分野與地域代表:
- 洛:指代程颢、程頤兄弟及其門人形成的“洛學”,是宋代理學(道學)的重要奠基者。他們以洛陽為中心,強調“天理”、“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注重道德修養和心性哲學,建立了系統的理學體系。其思想核心在于探尋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道統)。
- 蜀:指代蘇轼、蘇轍兄弟及其門人形成的“蜀學”。他們來自蜀地,學術風格更為博通,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尤重文章、經世緻用和人情事理。蘇轼強調“文以載道”但更重文采與個性表達,其思想更具文學性、實用性和包容性(文統)。
-
學術思想之争:
- 洛學(程朱理學先驅)強調嚴格的道德規範、尊王攘夷的正統觀念和内在心性修養的純粹性,對佛老思想持批判态度,主張以“理”為最高準則。
- 蜀學則更具開放性和靈活性,蘇轼等人重視文章辭章、曆史經驗、現實政治策略,對佛道思想有較多吸收,更強調人情、事功和變通,認為“理”需與“情”相協調。
- 雙方在哲學基礎(如對“理”、“性”、“情”的理解)、治學方法(重義理闡發 vs 重博學通識)、對曆史人物的評價(如對王安石的看法)以及對佛老的态度上存在顯著分歧。
-
政治鬥争(洛蜀黨争):
- 學術分歧在北宋複雜的黨争環境中演化為激烈的政治對立,史稱“洛蜀黨争”或“洛蜀黨議”。
- 以程頤為首的洛黨與以蘇轼為首的蜀黨(常與朔黨等有聯合)在朝廷政見、人事任用、禮法制度(如關于“師道”的争論)等方面屢起沖突,相互攻讦。
- 例如,程頤曾劾奏蘇轼在科舉考試中出題不當,蘇轼則譏諷程頤拘泥古禮、不近人情。這些沖突導緻雙方官員多次被貶谪。
-
曆史影響與象征意義:
- “洛蜀”一詞濃縮了北宋中後期這場影響深遠的學術與政治紛争,成為後世理解宋代思想史和政治史的關鍵概念。
- 它象征着宋代儒學内部理學心性派(重道德形上學)與文章事功派(重文采經世)之間的根本性差異與張力。
- 這場黨争也深刻影響了南宋理學的走向和後世對北宋曆史的評價。
權威參考來源:
- 《宋史》 (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帙浩繁的官方史書,在《道學傳》(程颢、程頤傳)、《蘇轼傳》、《蘇轍傳》及相關列傳中詳細記載了洛蜀兩派代表人物的生平、學說及黨争始末,是研究洛蜀之争最核心的史料。 (鍊接示例:中華書局《宋史》介紹頁 - 請訪問中華書局官網查詢具體卷次)
- 《二程集》 (中華書局 / 上海古籍出版社):收錄程颢、程頤兄弟的全部著作(如《遺書》、《外書》、《文集》、《易傳》、《經說》等)及部分弟子記錄,是研究洛學思想最直接的原始文獻。 (鍊接示例:中華書局《二程集》頁面)
- 《蘇轼文集》/《蘇轍集》 (中華書局 / 上海古籍出版社):收錄蘇轼、蘇轍兄弟的詩文、奏議、書信等,是研究蜀學思想、政治主張及他們與洛學論争的直接材料。 (鍊接示例:中華書局《蘇轼文集》頁面)
- 《宋元學案》 (黃宗羲、全祖望等著,中華書局 / 浙江古籍出版社):系統梳理宋元學術流派的重要著作,其中《伊川學案》(上、下)、《東坡學案》等章節對洛學、蜀學的淵源、思想、分歧及相互批評有精辟的總結和分析。 (鍊接示例:中華書局《宋元學案》頁面)
- 《續資治通鑒長編》 (李焘著,中華書局 /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年體北宋史巨著,詳細記錄了包括洛蜀黨争在内的北宋政治事件的具體過程和時間脈絡,是《宋史》的重要補充。 (鍊接示例:中華書局《續資治通鑒長編》頁面)
網絡擴展解釋
“洛蜀”一詞主要有兩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一、北宋黨争的政治派系(主要含義)
指宋哲宗元祐年間形成的洛黨與蜀黨,屬于“元祐三黨”中的兩派(另一為朔黨)。
- 洛黨:以程頤(洛陽人)為首,代表北方理學學派。
- 蜀黨:以蘇轼(蜀地眉山人)為首,主張文學革新。
兩派因政見、學術分歧激烈争鬥,史稱“洛蜀黨争”。明代詩人葉襄曾用“洛蜀紛争日”形容這段曆史。
二、地理概念(引申義)
指洛陽(今河南)與蜀地(今四川)的地理距離遙遠,後引申比喻人際關系疏遠。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比喻,而非曆史術語。
補充說明:
- 政治含義的權威性更高,源自《宋史》等史料記載。
- 地理含義屬于文學化引申,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棺半産綳藉不段潮頭誠愫塵忝赤側楚匠搐縮丹繶燈穗子調足疊掌定案惡取笑發酵酒焚巢搗穴貫日歸到過日子顧愆奸譽接管寄留金塘山集散地居錯軍給寬袍大袖老鼠過街冷寂鄰舍笛龍眼鸾鳳分飛綠油油毛卷駡嚷獰悍楄部偏殿恰莫群議榮譽三分鼎立紗窗恨上行首順船四種太極拳天來大添增通直托葬維系微要文報窩停主人五色無主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