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迷離惝恍的意思、迷離惝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迷離惝恍的解釋

謂神志或眼睛迷迷糊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兩月餘酒食費,一家迷離惝恍,如夢乍回。”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二:“能融景入情,得迷離惝恍之妙。”《孽海花》第四回:“庭中一半似銀海一般的白,一半卻迷離惝恍,搖曳着桐葉的黑影。”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還有一樣最能引讀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讀者沒有見過全體,便也被他弄得迷離惝恍。”亦作“ 迷離徜恍 ”、“ 迷離徜仿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三回:“迷離徜仿疑團事,打破都從一語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迷離惝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形容事物或景象模糊不清、難以分辨,也可指人的思緒恍惚、心神不定。由“迷離”(模糊不分明)和“惝恍”(不真切、失意)兩個詞組合而成,強調視覺或感知上的朦胧狀态。

2.出處與例句

3.語法與用法

4.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5.注意事項

該成語偏書面化,日常口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正式表達中。需注意與“迷離撲朔”(側重複雜難辨)的語義區别。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閱微草堂筆記》《孽海花》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迷離惝恍的意思

《迷離惝恍》是一個四字成語,意思是形容事物昏暗不清、模糊不定。通常用來形容眼前景物看不清晰、心緒不甯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了《迷離惝恍》這個成語,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迷(辶/辵字旁,3畫)

離(示字旁,4畫)

惝(忄字旁,7畫)

恍(忄字旁,7畫)

來源和繁體

《迷離惝恍》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中。在這篇小說中,成語意指人們在面對迷離、混亂的世界時,感到困惑和不安。

在繁體中,成語的寫法為「迷離惝恍」。

古時候漢字寫法

成語「迷離惝恍」是在明代以後才開始出現的,因此沒有古時候的寫法。

例句

1. 他的回答迷離惝恍,沒有明确表達意思。

2. 霧氣缭繞,整個山谷變得迷離惝恍。

3. 心情低落時,腦海中總是浮現一片迷離惝恍的畫面。

組詞

迷途、離奇、恍然大悟

近義詞

模糊、暧昧、混沌

反義詞

明了、清晰、明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