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史禍的意思、史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史禍的解釋

因修史而召緻的禍事。 宋 朱熹 《跋山谷草書千文》:“ 紹聖 史禍,諸公置對之辭,今皆不見於文集。”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詩案、史禍,較之廷杖,毒螫百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史禍指史官因秉筆直書而招緻的災禍,特指因真實記錄曆史觸怒統治者而遭受的政治迫害。以下從漢語釋義與曆史背景分述: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記事者”,《說文解字》釋:“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引申為記錄曆史的官職或文獻(如《周禮·天官冢宰》)。

  2. 指災難、禍患,《說文解字》稱:“禍,害也,神不福也。” 強調外力導緻的災殃。

合成詞“史禍” 即因履行史官職責(真實記錄)引發的災禍,凸顯曆史書寫與權力沖突的關聯性。


二、曆史典例與文獻依據

  1. 春秋齊國太史案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齊大夫崔杼弑君,太史直書“崔杼弑其君”,接連被殺三人,其弟仍堅持實錄,終使崔杼屈服。此事件被公認為“史禍”的典型體現(來源:《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司馬遷受刑

    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遭宮刑之禍。其在《報任安書》中悲歎:“所以隱忍苟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也。” 此難雖非直接因修史引發,但本質是史官追求真相與皇權壓制的沖突(來源:《漢書·司馬遷傳》)。


三、學術定義與延伸

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史禍”詞條,釋為“史官因直筆記載史實而招緻的災禍”(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現代史學研究中,該詞擴展至泛指權力對曆史真相的系統性壓制(如曲筆、禁毀史料等行為)。


四、相關概念


結論:“史禍”是中國史學傳統中“直筆”精神與專制權力碰撞的産物,其核心矛盾在于曆史真實性與政治權威的博弈。曆代史官以生命捍衛實錄原則,使該詞成為承載史學倫理的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史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因修纂曆史而引發的災禍或政治迫害,特指因記載曆史事件觸怒當權者所招緻的禍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核心定義
    “史”指曆史,“禍”指災禍或禍亂。“史禍”指因編纂、記錄或評論曆史而引發的災難性後果,常見于中國古代因史書内容觸犯統治者或政治勢力的情況。

  2. 曆史背景
    該詞常與“文字獄”或“政治迫害”相關,例如宋代朱熹提到“紹聖史禍”,指北宋紹聖年間因修史引發的政治清算;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将“史禍”與“詩案”并列為嚴酷的文化鎮壓手段。


起源與典型案例

  1. 起源
    源自中國古代史官制度。史官如實記錄帝王言行時,若涉及負面内容可能招緻殺身之禍,如春秋時期齊國史官因記載“崔杼弑君”被滅門的事件,雖未直接稱“史禍”,但本質相似。

  2. 文獻例證

    • 朱熹《跋山谷草書千文》:提到“紹聖史禍”,指北宋哲宗紹聖年間新舊黨争中,舊黨成員因修史被彈壓的史實。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将“史禍”與“廷杖”對比,強調其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摧殘更甚。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史禍”屬于較為冷僻的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朱熹、章炳麟的原文或相關史學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報效八十孩兒並駕慘咽成敗得失誠信舂淙打官防達噜噶齊搗麻煩電鞭電石地螾短短分擾輔祚鞏膜含蘗回頭見渾沌氏擠摧劫數進退可否矜張覺場鈞衡客卒姱姿枯雪兩得其中廉公袴廉平靈仙留好麻餈賣乖弄俏謾說卯飯夢屍得官明審腦蓋咆哮如雷瓢潑大雨菩薩蠻旗艦冗賦軟弱無力擩祭散雜水鼠宿營地同交微塵韋缟逶靡慰情聊勝無卧起舞幹現場會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