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修史而召緻的禍事。 宋 朱熹 《跋山谷草書千文》:“ 紹聖 史禍,諸公置對之辭,今皆不見於文集。”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詩案、史禍,較之廷杖,毒螫百倍。”
“史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因修纂曆史而引發的災禍或政治迫害,特指因記載曆史事件觸怒當權者所招緻的禍端。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史”指曆史,“禍”指災禍或禍亂。“史禍”指因編纂、記錄或評論曆史而引發的災難性後果,常見于中國古代因史書内容觸犯統治者或政治勢力的情況。
曆史背景
該詞常與“文字獄”或“政治迫害”相關,例如宋代朱熹提到“紹聖史禍”,指北宋紹聖年間因修史引發的政治清算;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将“史禍”與“詩案”并列為嚴酷的文化鎮壓手段。
起源
源自中國古代史官制度。史官如實記錄帝王言行時,若涉及負面内容可能招緻殺身之禍,如春秋時期齊國史官因記載“崔杼弑君”被滅門的事件,雖未直接稱“史禍”,但本質相似。
文獻例證
“史禍”屬于較為冷僻的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朱熹、章炳麟的原文或相關史學論著。
史禍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指的是曆史造成的災禍或不幸事件。拆分部首可以分為“又”和“示”,其中“又”是右手的意思,“示”表示手示或比劃的意思。史禍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史禍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其中最早出現的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通志和大統領例史文獻。它是通過将“史”和“禍”這兩個字結合起來形成的。
史禍的繁體形式為「史禍」,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其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史”和“禍”的結合。古代常見的寫法包括「史禍」、「史㡳」等。
1. 這場戰争是一場史禍,給整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痛苦。
2. 曆史的史禍應該成為我們吸取教訓的方式,以避免重複相同的錯誤。
組詞:史禍如煙、史禍傾城、史禍無盡。
近義詞:曆史災難、曆史禍患。
反義詞:和平、繁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