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頭額。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三折:“将郎君腦蓋敲,子弟每觔髓撅,怎當他轉關兒有百計千謀設!”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十四:“﹝那個女人﹞黑油油的頭發貼在腦蓋上,剃得彎彎的兩條眉也描黑了。”亦作“ 腦蓋子 ”。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一:“沿腦蓋子上,汗珠一股勁地往外竄。”
(2).顱頂骨的别稱。
“腦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頭額
指人的額頭部位,常用于口語或文學表達。例如:“黑油油的頭發貼在腦蓋上”(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
顱頂骨的别稱
解剖學中特指覆蓋腦髓的顱頂骨,俗稱“天靈蓋”或“仙人蓋”。例如:“取出腦蓋骨”用于描述顱腦手術。
文學應用
元代楊暹《劉行首》中“将郎君腦蓋敲”形容敲擊頭部;現代文學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用“腦蓋子”描述汗珠從額頭滲出,體現方言特色。
醫學與曆史背景
14世紀文獻記載西藏喇嘛使用人腦蓋骨作為法器,反映其文化或宗教意義。現代醫學中,顱頂骨損傷修複也涉及“腦蓋”相關描述。
“腦蓋”一詞兼具解剖學、文學和民俗文化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用法,可參考古典醫書或方言研究文獻。
腦蓋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頭顱頂部的骨頭,也叫做顱蓋。人類的大腦被這個骨頭保護着,起到保護和支撐作用。
腦蓋這個詞的部首是肉,共有10個筆畫。
腦蓋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是結合了“腦”和“蓋”這兩個詞組成的。腦指的是人體内的重要器官,蓋則指的是覆蓋、蓋住的意思。
腦蓋的繁體字為「腦蓋」。
在古時候,腦蓋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不過,以下是一種常見的古代漢字寫法:「腦蓋」。
1. 醫生對他的腦蓋進行了X光檢查。
2. 這位患者在事故中嚴重受傷,腦蓋骨骨折了。
組詞:腦袋、腦海、腦細胞
近義詞:顱骨、頭骨
反義詞:腦袋裡空蕩蕩的、沒有腦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