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史祸的意思、史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史祸的解释

因修史而召致的祸事。 宋 朱熹 《跋山谷草书千文》:“ 绍圣 史祸,诸公置对之辞,今皆不见於文集。”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诗案、史祸,较之廷杖,毒螫百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史祸指史官因秉笔直书而招致的灾祸,特指因真实记录历史触怒统治者而遭受的政治迫害。以下从汉语释义与历史背景分述:


一、字义解析

  1. 本义为“记事者”,《说文解字》释:“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引申为记录历史的官职或文献(如《周礼·天官冢宰》)。

  2. 指灾难、祸患,《说文解字》称:“祸,害也,神不福也。” 强调外力导致的灾殃。

合成词“史祸” 即因履行史官职责(真实记录)引发的灾祸,凸显历史书写与权力冲突的关联性。


二、历史典例与文献依据

  1. 春秋齐国太史案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大夫崔杼弑君,太史直书“崔杼弑其君”,接连被杀三人,其弟仍坚持实录,终使崔杼屈服。此事件被公认为“史祸”的典型体现(来源:《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司马迁受刑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遭宫刑之祸。其在《报任安书》中悲叹:“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此难虽非直接因修史引发,但本质是史官追求真相与皇权压制的冲突(来源:《汉书·司马迁传》)。


三、学术定义与延伸

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收录“史祸”词条,释为“史官因直笔记载史实而招致的灾祸”(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现代史学研究中,该词扩展至泛指权力对历史真相的系统性压制(如曲笔、禁毁史料等行为)。


四、相关概念


结论:“史祸”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直笔”精神与专制权力碰撞的产物,其核心矛盾在于历史真实性与政治权威的博弈。历代史官以生命捍卫实录原则,使该词成为承载史学伦理的文化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史祸”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因修纂历史而引发的灾祸或政治迫害,特指因记载历史事件触怒当权者所招致的祸端。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核心定义
    “史”指历史,“祸”指灾祸或祸乱。“史祸”指因编纂、记录或评论历史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常见于中国古代因史书内容触犯统治者或政治势力的情况。

  2. 历史背景
    该词常与“文字狱”或“政治迫害”相关,例如宋代朱熹提到“绍圣史祸”,指北宋绍圣年间因修史引发的政治清算;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将“史祸”与“诗案”并列为严酷的文化镇压手段。


起源与典型案例

  1. 起源
    源自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史官如实记录帝王言行时,若涉及负面内容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如春秋时期齐国史官因记载“崔杼弑君”被灭门的事件,虽未直接称“史祸”,但本质相似。

  2. 文献例证

    • 朱熹《跋山谷草书千文》:提到“绍圣史祸”,指北宋哲宗绍圣年间新旧党争中,旧党成员因修史被弹压的史实。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将“史祸”与“廷杖”对比,强调其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更甚。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史祸”属于较为冷僻的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朱熹、章炳麟的原文或相关史学论著。

别人正在浏览...

暧廼罢怯悲肠贝雕奔激辨明常君称觞蹴鞠坻隤端节敦慕风驷風疹塊拂激赶及感应高甲戏工人周刊钩丝乖性儿故操衮敛还宗汗洽寒武系浩浩荡荡黑不溜荒腆胶淤家丘井桁旧业眷委开缝恐赫釦墀炉鞴緑碧怒言朴秀平雅奇骇圻埒轻冰虬卷说条念款枢宪司职吏贪幸天社髫女铁线篆王载猥佌为地萎餧五行生克乡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