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進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魏書·郭祚傳》:“陛下聖鏡照臨,論才授職,進退可否,黜陟幽明。”
“進退可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 tuì kě fǒu,其核心含義是“進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主要用于描述在選拔或任免人才時,根據能力與品行進行合理升降的治理原則。
基本釋義
該成語強調對人才的篩選與任用,即提拔符合标準的人,罷免不稱職者。這一概念常見于古代政治語境,體現公平考核和任人唯賢的理念。
出處與背景
源自《魏書·郭祚傳》:“陛下聖鏡照臨,論才授職,進退可否,黜陟幽明。”。這裡的“進退”指官員的升遷與降職,“可否”則指是否符合标準,整體反映了古代吏治中對人才管理的重視。
用法與語境
常見誤解
部分解釋(如)提到該成語泛指“面臨困境時權衡進退的可行性”,但根據權威來源,此說法與原始含義不符,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
“進退可否”專指基于能力與品行的選拔機制,是古代政治文化中“選賢與能”思想的體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或相關成語(如“黜陟幽明”),可參考《魏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進退可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表示在某種情況下,人們應該權衡利弊來決定是進一步發展還是退一步為了穩定。該詞的拆分部首為進(辶)旁和句(又)旁,共有12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莊子》一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位叫莊周的哲學家,他問到了一位學者:“你認為是否應該進一步發展,還是退一步保持現狀?”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成為了後來《進退可否》這個成語的來源。
在繁體字中,《進退可否》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進退可否》的漢字寫法為「進退可否」。在古代的漢字中,字形簡單許多,但字義基本相同。
下面是一些使用《進退可否》的例句:
1. 在這次會議上,我們需要慎重考慮進退可否。
2. 面對戰争的危機,政府必須認真思考進退可否。
3. 思考進退可否是一個領導者必備的能力。
一些組詞相關于《進退可否》包括進退維谷、進退兩難、進退尴尬等。
與《進退可否》近義詞有權宜之計、取舍自由等。
與《進退可否》相反的詞是黑白分明、斬釘截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