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古代的盾牌。古代手執盾牌的舞者,統治者用以宣示武力,以威服對方,常為蠻夷之邦。不過更多的時候不僅僅“舞幹”,而是“舞幹羽”,所謂“文舞執羽,武舞執幹”,更多地用于文德教化。
上楹額雲“舞幹遺化”,有虞帝牌位。
明旅行家徐霞客在《楚遊》中遊曆箫韶峰附近的舜陵時,見山中一屋額上寫着“舞幹遺化”,屋中有虞帝的牌位。
《書·大禹谟》:“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 有苗 格。”後遂以“舞幹”指文德感化。 唐 元稹 《論讨賊表》:“及夫舞幹而適至,因壘而來歸,此又物之可化者也。”《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 元凱 之所先,不若 唐 虞 之考績; 叔子 之所務,不若 重華 之舞幹。”
“舞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文德感化的典故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舞幹”出自《尚書·大禹谟》,記載大禹通過文德感化有苗部落的故事。原文提到:“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其中“幹”指盾牌,“羽”指雉尾,均為古代禮儀舞蹈的道具。大禹通過展示文德與和平的舞蹈,而非武力,最終使有苗部落歸順。
“舞幹”後來引申為以文德教化感召他人,強調通過文化、禮儀等非暴力手段實現和諧與臣服。這一典故成為儒家思想中“以德服人”的典型例證。
唐代詩人元稹在《論讨賊表》中曾引用此典:“舞幹而適至,因壘而來歸”,比喻通過德政使敵人歸順。《舊唐書·劉蕡傳》也以此強調文治的重要性。
“舞幹”的核心内涵是以文化德治代替武力征服,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柔遠能迩”的治理智慧。其現代意義可延伸至通過軟實力實現溝通與影響。
《舞幹》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文獻,主要用于形容舞蹈時肢體的動作、姿勢或表演的技法等。它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舞者在跳舞時展現出的獨特魅力和優雅。舞幹通常用于叙述戲劇、舞蹈或其他藝術表演形式中的表達方式。
《舞幹》由兩個漢字組成:舞(wǔ)和幹(gàn)。
舞的部首是舛(chuǎn),由十三個筆畫構成。
幹的部首是幹(gān),由三個筆畫構成。
《舞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在古時候,舞蹈被認為是一種與神靈溝通和表達諸多情感的媒介。舞者使用身體語言、肢體動作和音樂節奏,以傳遞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繁體字中,舞被寫作舞,而幹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舞的字形有所不同。舞的古字形為舞,字形上部分加入了一點,類似于舛的部首。這個字形和現代的寫法相比有一些區别。
1. 他舞幹一個美麗的芭蕾舞,迷倒了觀衆。
2. 她用獨特的舞幹方式,展現了中國傳統舞蹈的魅力。
3. 這個舞者的舞幹非常精湛,每個動作都富有節奏感和表現力。
組詞:舞姿、舞蹈、舞台。
近義詞:舞動、起舞、翩翩。
反義詞:安靜、靜止、停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