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鈞衡的意思、鈞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鈞衡的解釋

(1).比喻國家政務重任。 唐 楊炯 《<王勃集>序》:“幼有鈞衡之略,獨負舟航之用。”《三國演義》第一○四回:“臣 亮 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

(2).喻指擔負國家政務重任的人。 宋 範仲淹 《遺表》:“因懇避於鈞衡,爰就班於符竹。”

(3).比喻平衡公正。 唐 高適 《留上李右相》詩:“鈞衡持國柄,柱石總賢經。” 孫欽善 校注:“鈞衡:平衡,公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鈞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詞典和文學作品中仍有重要地位。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鈞衡”原指秤錘(鈞)和秤杆(衡),合起來表示衡量重量的工具,引申為權衡、衡量事物的重要性和平衡性。在古漢語中,它常比喻重要的職位或責任,特指宰相或重臣的職責,因為他們需要權衡國家大事,确保公正與穩定。例如,在曆史文獻中,“鈞衡”多用于形容位高權重、決策關鍵的人物。

從詞源學角度,“鈞”本義為古代重量單位(約30斤),象征重要和關鍵;“衡”則指秤杆,代表平衡和公正。因此,“鈞衡”融合了“權重”與“平衡”的雙重含義,強調在決策中需兼顧公平與權威。根據《辭海》補充,該詞在唐宋時期尤為常見,如杜甫的詩句中就曾以“鈞衡”喻指宰相的職責,體現了其文化深度。

在現代漢語中,“鈞衡”雖不常用,但仍在成語或書面語中出現,用于形容關鍵決策者或重大事件的權衡過程。例如,在描述企業高管或政策制定者時,可借“鈞衡”強調其責任重大。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這些權威詞典提供了詳實的釋義,确保了内容的專業性和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鈞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源自古代文獻,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比喻國家政務重任
    該詞常用于形容國家重要事務或治理職責,如唐代楊炯在《王勃集序》中提到“幼有鈞衡之略”,即指王勃年少時已具備承擔國家重任的謀略。

  2. 喻指擔負國家政務重任的人
    多用于指代宰相、重臣等身居要職的人物。例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自稱“專掌鈞衡”,即表達自己肩負國家軍政大權的責任。

  3. 比喻平衡公正
    唐代高適詩句“鈞衡持國柄”中,“鈞衡”引申為治國需保持公平與權衡。


二、出處與用法


三、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等)。

别人正在浏覽...

鉢帒蒼垠靫袋冁然而笑塵世尺題傳貂川貨出點子除落打狗欺主蛋粉掉栗琱飾東讨西伐放稅飯飼煩疑飛螘凫乙顧效汗泚恨心鴻達紅桂壞蛋荒急活躍分子搛菜江離講論狷急跼縮刻盩空簿哙哙靈天表林菁離顯楙楙麽人眠輿南北套諾蘇遣詞措意齊心滌慮驅肥佉樓書阒如曲鳝轖舌善與人同省采稅銮司譯頌瑟談訪探勘潭渚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