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國家政務重任。 唐 楊炯 《<王勃集>序》:“幼有鈞衡之略,獨負舟航之用。”《三國演義》第一○四回:“臣 亮 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
(2).喻指擔負國家政務重任的人。 宋 範仲淹 《遺表》:“因懇避於鈞衡,爰就班於符竹。”
(3).比喻平衡公正。 唐 高適 《留上李右相》詩:“鈞衡持國柄,柱石總賢經。” 孫欽善 校注:“鈞衡:平衡,公正。”
“鈞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源自古代文獻,具體解釋如下:
比喻國家政務重任
該詞常用于形容國家重要事務或治理職責,如唐代楊炯在《王勃集序》中提到“幼有鈞衡之略”,即指王勃年少時已具備承擔國家重任的謀略。
喻指擔負國家政務重任的人
多用于指代宰相、重臣等身居要職的人物。例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自稱“專掌鈞衡”,即表達自己肩負國家軍政大權的責任。
比喻平衡公正
唐代高適詩句“鈞衡持國柄”中,“鈞衡”引申為治國需保持公平與權衡。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等)。
《鈞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公平、公正,平衡衡量。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待人接物的态度或社會公共事務的處理方式。
《鈞衡》的部首是钅,拆分後的部首分别是金和钅,钅在《康熙字典》中作為獨立的部首。鈞的總筆畫數是13,而衡的總筆畫數是15。
《鈞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國語·齊語》中,意味着量度、稱重。目前《鈞衡》通過簡化字形成了簡體字,并且在繁體字中保留了原詞的形式。
古代漢字的字形多種多樣,而《鈞衡》在古時候的寫法也經曆了一些變化。然而,在古代文獻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鈞衡》以類似的形式出現,其中“鈞”字又常被寫作“鈞”字,而“衡”字也常被寫作“騂”字。
1. 他在處理争議時,一直保持着鈞衡的态度。
2. 法官對案件進行了仔細的鈞衡,做出了公正的判決。
組詞:衡量、天衡、平衡、不衡等
近義詞:公正、公平、公道
反義詞:偏袒、不公、不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