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腿絣 ”。綁腿一類的用品。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三折:“我将這瓦腿繃牢拴,磁頭巾再裹。”《水浒傳》第二十回:“隻見一個大漢,頭戴白範陽氈笠兒,身穿一領黑緑羅襖,下面腿絣護膝,八搭麻鞋。”
“腿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傳統綁腿用品(主要釋義)
指古代用于固定腿部、便于行動的布帶或護具,常見于軍事或長途行走場景。例如《水浒傳》中描寫好漢裝束時提到的“腿絣護膝”,元代《賺蒯通》也有“瓦腿繃牢拴”的描述,說明其作為實用護具的功能。據考,綁腿在中國至少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用于緩解腿部疲勞和防止受傷。
引申的比喻用法(較少見)
現代網絡詞典中,“腿繃”被解釋為成語,形容因受傷或疾病導緻雙腿無力、無法行走的狀态,并延伸比喻為“能力受限”。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語義演變有關。
補充說明:
“繃”字本身有“拉緊、束縛”之意(如“繃帶”),結合“腿”字構成具體指代護具的複合詞。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
腿繃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腿部肌肉或肌腱受傷後需要綁紮的支具。使用腿繃能夠有效地固定患者的腿部,減輕疼痛并給予恢複提供支持。
腿繃的部首是⺼(膽)和⺆(丷),總共有14畫。
腿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寫法,其本意可以表示“夾緊”的意思。在古代,人們使用繃帶來夾緊或固定受傷的部位,現代社會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概念,提出了腿繃這個專門用來固定腿部的支具。
腿繃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為「腿綳」。
在古代,腿繃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脢痺」、「膝緊」等。不過,與現代寫法「腿繃」相比,意思是一緻的。
1. 他在跑步時受傷了,現在必須戴腿繃來幫助恢複。
2. 醫生建議你使用腿繃來固定斷裂的肌腱。
1. 膝關節繃帶:用來固定膝關節的支具。
2. 手臂繃帶:用來固定手臂的支具。
1. 腿帶:與腿繃具有相同的含義。
2. 腿托:用來支撐、固定腿部。
腿繃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與其相對的詞可能是「腿休息」或「腿松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