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桃的意思、楮桃的詳細解釋
楮桃的解釋
即楮實。參見“ 楮實 ”。
詞語分解
- 楮的解釋 楮 ǔ 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 紙的代稱:楮币。楮錢(舊俗祭祀時焚燒)。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桃的解釋 桃 á 落葉小喬木,品種很多,果實略呈球形,表面有短絨毛,味甜,有大核,核仁可入藥:桃兒。桃李(喻所教的學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實至名歸,尚事實,不尚虛名)。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
網絡擴展解釋
“楮桃”是構樹(又稱楮樹)的果實,學名為楮實子,屬于桑科植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構樹的成熟果實,外形似桑葚或小桃子,成熟時呈紅色。古代因其形似桃而得名,民間也稱“野楊梅”或“假楊梅”。
- 讀音:讀作chǔ táo(非“zhū táo”),其中“楮”為木字旁,本義指構樹。
二、植物學特征
- 形态:楮樹為落葉喬木,雌雄異株,雄花為葇荑花序,雌花結球形果實。果實直徑約1.5-3厘米,表面多汁,成熟後呈橙紅色。
- 分布: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山坡、溝壑邊,多為野生。
三、文化與用途
-
傳統用途:
- 造紙:楮樹皮纖維長,是古代造紙的重要原料。
- 藥用:楮實子性平味甘,可益腎清肝、明目利尿,入藥記載見于《本草綱目》。
- 食用:成熟果實可生食或蜜煎作果脯,但現代較少食用。
-
文學意象:
- 唐代李商隱曾以“楮葉成來不直錢”比喻徒有其表而無實際價值。
- 民間常将其與楊梅類比,成為鄉土記憶的符號。
四、常見誤區
- 讀音混淆:因“楮”字罕見,易誤讀為“zhū”,但此處應為“chǔ”。
- 名稱混淆:構樹在不同地區有30餘種别名(如谷桑、奶樹等),需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構樹的造紙工藝或楮實子藥理,可參考植物學典籍或《中華本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楮桃 (chǔ táo) 這個詞在漢語中有多個意思。楮,指的是桑樹的皮。桃,指的是桃子,是一種水果。因此,楮桃可以指桑樹的皮,也可以指桃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楮的拆分部首是木,筆畫數為4。
- 桃的拆分部首是木,筆畫數為8。
來源:
楮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詩經·國風·鄭風》中有一首《楮舟》的詩,其中提到了楮桃。楮桃也經常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出現。
繁體:
楮桃的繁體字是楮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楮桃的寫法和現代不同。具體的寫法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一般來說,楮桃的字形更加簡練。
例句:
1. 他正在剝楮桃的皮。
2. 這個市場上有新鮮的楮桃賣。
組詞:
楮桃可以作為一個詞語獨立使用,不需要特定的組詞形式或者固定搭配。
近義詞:
- 楮皮
- 桑皮
- 桃子
反義詞:
- 非楮皮
- 非桃子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