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dge] 迅速躲避;閃開
閃躲不及,撞了個正着
躲避;急忙避開。《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那馬不是見了他先踶蹶咆哮的閃躲,便是吓得周身亂顫。” 孫犁 《白洋澱紀事·看護》:“一個大姑娘來不及閃躲,就叫飛機上的鬼子,從窗口打死了。”
“閃躲”是一個動詞,通常指通過快速移動身體或改變位置來避開某物或某人,既可用于具體動作,也可用于抽象情境。具體解析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文化背景或用法擴展,可結合具體語境探讨。
《閃躲》(shǎn du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門”和“足”,總計五筆。它的字形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門”的構造,右邊是“足”的構造。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的意思指的是避免或回避,後來逐漸引申為躲避或躲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來形容人在遇到危險或困難時,靈活地避開或回避的動作。
《閃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閃躲”,繁體字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與簡體字的意思完全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與現代有些不同。古代寫法中的“閃”字形狀更加簡化,通過幾個筆畫勾勒出門的形狀,而“躲”則是由“⻊”與“兔”組合而成。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進行了規範化和簡化,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寫法。
下面是一些使用詞語“閃躲”的例句:
除了詞語“閃躲”,我們還可以組成其他相關的詞語,例如“閃避”(shǎn bì)、“閃開”(shǎn kāi)等等。這些詞語都有着相似的意思,都是形容避開或躲開的動作。
與閃躲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回避”(huí bì)、“躲藏”(duǒ cáng)等,它們都有逃避或避免的含義。而與閃躲意思相反的詞語則是“直面”(zhí miàn)或“迎擊”(yíng jī),它們表示直接面對或迎接困難或危險。
總之,詞語“閃躲”描述了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通過靈活、機智的動作來避免或回避的意思,是一個非常常用且形象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