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鼓和笛。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詩:“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鳴。”
(2).指鼓笛曲。《宋史·樂志十七》:“法曲、龜茲、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
(3).樂器聲。 唐 韓愈 《潭州泊船呈諸公》詩:“夜寒眠半覺,鼓笛鬧嘈嘈。” 宋 王禹偁 《畬田詞》:“畬田鼓笛樂熙熙,空有謌聲未有詞。”
“鼓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信息如下:
基本含義
指鼓和笛兩種樂器的組合。唐代白居易在《立部伎》中描述“堂下立部鼓笛鳴”,說明鼓笛常用于古代樂舞表演中的伴奏。
曆史背景
據《宋史·樂志》記載,宋代将音樂分為法曲、龜茲、鼓笛三部,其中“鼓笛部”包含24首樂曲,表明其作為獨立音樂類别的地位。此外,河南舞陽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骨笛(距今約9000年)證明笛類樂器在中國有悠久曆史。
文學中的描寫
唐代韓愈在《潭州泊船呈諸公》中以“鼓笛鬧嘈嘈”形容樂器合奏的熱鬧場景;宋代王禹偁的《畬田詞》則用“畬田鼓笛樂熙熙”表現農耕時的歡快氛圍。
鼓笛曲
唐代有名為“鼓笛曲”的獨奏樂曲,如沈括《夢溪筆談》提及的杖鼓曲,多用于宮廷或儀式表演。
樂器形制
部分文獻将“鼓笛”視為一種無鍵短笛與小鼓的固定組合,常用于民間合奏。
鼓笛既可指鼓與笛的合奏形式,也可代指特定樂曲或樂器組合,其應用場景涵蓋宮廷雅樂、民間節慶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
鼓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種同時包含鼓和笛子的樂器。
鼓笛這個詞的部首是見,總共有十五個筆畫。
鼓笛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在古代,鼓和笛被常常同時使用,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樂器。
在繁體字中,鼓笛這個詞的寫法是鼓笛。
在古時候漢字中,鼓笛這個詞的寫法是鼓、笛二字配在一起,表達了同時使用鼓和笛的意思。
他擅長演奏鼓笛,引領着整個樂隊的旋律。
組詞:鼓點、鼓罩、鼓樂、笛聲、笛子、笛聲悠揚。
近義詞:鼓簧、擊鼓、吹笛。
反義詞:無鼓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