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s] 裝訂成冊的著作的總稱
軍事書籍
闆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闆》
(1).謂校定簡冊。《後漢書·馬融傳》:“職在書籍,謹依舊文,重述蒐狩之義,作頌一篇。”
(2).泛指一般圖書。《三國志·魏志·王粲傳》:“﹝ 蔡邕 ﹞聞 粲 在門,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邕 曰:‘此 王公 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宋 蘇轼 《論高麗進奉狀》:“使者所至,圖畫山川,購買書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焦桂花》:“ 曹升六 舍人,曾於内庫檢視書籍。” 冰心 《超人》:“他略略的點一點頭,便回身去收拾他的書籍。”
(3).謂登記戶籍。《南齊書·虞玩之傳》:“ 孝建 元年書籍,衆巧之所始也。”
(4).書于簡冊。謂有記載。 唐 白居易 《與楊虞卿書》:“僕以為書籍以來,未有此事。”
(5).文書。诏命典策等。 宋 蘇轼 《萬石君羅文傳》:“中書舍人 羅文 ,久典書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
“書籍”指裝訂成冊的著作,是人類記錄、傳播知識與文化的重要載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書籍是通過文字、圖像或其他符號系統,系統性地記錄信息并裝訂成冊的介質。其核心功能包括知識保存、思想傳播與文化傳承,例如《史記》保存了古代曆史未搜索到相關網頁。
2. 曆史演變
3. 結構與分類
4. 社會功能
5. 現代挑戰與趨勢
數字化沖擊下,紙質書銷量下降,但實體書仍因觸感、收藏價值受青睐。同時,自出版平台(如網絡文學)降低了創作門檻,豐富了書籍形态。
若需了解書籍具體制作工藝或著名文獻案例,可提供更具體方向以便深入解析。
《書籍》是指記錄、保存知識和文化的紙質或電子圖書的統稱。它是人們獲取信息、傳播知識和文化的重要工具。
《書籍》的主要部首是“⺍”(丨丨一),共有15畫。
《書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朝。當時的《說文解字》将它解釋為“聚寡之財”,意指保存知識的一種財富。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書籍的重要性,于是這個詞逐漸被用來泛指圖書。
《書籍》的繁體字為「書籍」。
在古代,書籍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部首為“⺆”(冫),表示冰;右邊是“六”,表示六。拼音為“冫六”。這個寫法最初代表的是冰的意象,後來引申為記錄文字的工具。
1. 我喜歡閱讀各種類型的書籍,從中汲取知識和靈感。
2. 小明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有關曆史的書籍,準備深入研究。
組詞:書架、書店、書法、書單、圖書館
近義詞:圖書、著作、出版物、卷軸
反義詞:口口相傳、傳統文化、口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