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書籍的意思、書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書籍的解釋

[books] 裝訂成冊的著作的總稱

軍事書籍

闆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闆》

詳細解釋

(1).謂校定簡冊。《後漢書·馬融傳》:“職在書籍,謹依舊文,重述蒐狩之義,作頌一篇。”

(2).泛指一般圖書。《三國志·魏志·王粲傳》:“﹝ 蔡邕 ﹞聞 粲 在門,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邕 曰:‘此 王公 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宋 蘇轼 《論高麗進奉狀》:“使者所至,圖畫山川,購買書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焦桂花》:“ 曹升六 舍人,曾於内庫檢視書籍。” 冰心 《超人》:“他略略的點一點頭,便回身去收拾他的書籍。”

(3).謂登記戶籍。《南齊書·虞玩之傳》:“ 孝建 元年書籍,衆巧之所始也。”

(4).書于簡冊。謂有記載。 唐 白居易 《與楊虞卿書》:“僕以為書籍以來,未有此事。”

(5).文書。诏命典策等。 宋 蘇轼 《萬石君羅文傳》:“中書舍人 羅文 ,久典書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書籍(shū jí)指裝訂成冊的著作,是記錄和傳播知識、思想、文化的主要載體。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說明:


一、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的總稱。

此定義強調書籍的物理形态(裝訂成冊)與内容屬性(著作),是當代最通用的解釋。


二、詞源與曆史演變

  1. 單字溯源

    • 書(書):

      東漢《說文解字》釋為“箸也”,指用文字記錄事物(“書,箸也。從聿,者聲”。

    • 籍:

      原指簿冊、登記名冊(如《周禮》“掌邦國之籍”),後引申為文獻典籍。

  2. 合成詞形成

    “書籍”一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指文獻典籍的集合體,如“诏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每一書已,向辄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三、權威擴展釋義

  1. 《辭海》(第七版):

    書籍是用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知識、表達思想并制成卷冊的著作物。

    此定義補充了符號載體(文字/圖畫)與核心功能(記錄知識、表達思想)。

  2. 《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

    書籍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其形态隨技術發展從竹簡、帛書演進至紙質書與電子書。

    突出書籍的社會功能與曆史演變。


四、現代延伸意義

在數字化時代,“書籍”涵蓋實體書與電子書(如EPUB、PDF格式),但核心仍指向系統化的知識載體。《出版管理條例》将書籍定義為“裝訂成冊的出版物”,受國家标準《圖書書名頁》(GB/T 12450)規範。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年影印本.
  3. 範晔. 《後漢書·藝文志》. 中華書局, 1965.
  4.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5.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2.
  6. 國家新聞出版署. 《出版管理條例》及國家标準GB/T 12450-2001.

網絡擴展解釋

“書籍”指裝訂成冊的著作,是人類記錄、傳播知識與文化的重要載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書籍是通過文字、圖像或其他符號系統,系統性地記錄信息并裝訂成冊的介質。其核心功能包括知識保存、思想傳播與文化傳承,例如《史記》保存了古代曆史未搜索到相關網頁。

2. 曆史演變

3. 結構與分類

4. 社會功能

5. 現代挑戰與趨勢
數字化沖擊下,紙質書銷量下降,但實體書仍因觸感、收藏價值受青睐。同時,自出版平台(如網絡文學)降低了創作門檻,豐富了書籍形态。

若需了解書籍具體制作工藝或著名文獻案例,可提供更具體方向以便深入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艾苄基播蕩不哼不哈長談瞋心赤烈當刻大秦寺廢物服帖改掉宮閣過論裹足布害理何劉卉炜胡枝扯葉賈販簡尺将星焦額膠合解弁傑儁謹始慮終積雲科段刻字困踣嬾殘老誖裂理馬齒菜蒙袂模刻嫩鮮鮮蔫巴昵就乾羅七拉八扯驅衞染羽身幹神人缞麤水鬭頌述松雨桃弧腆然天緒跳馬同轍晩帆五星三鮮脆亵刑信而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