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同仇敵愾 ”。
“同仇敵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成語,其正确寫法應為“同仇敵忾”,其中“忾”(kài)指憤怒,而非“慨”(kǎi,意為慷慨)。該成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無衣》的“與子同仇”,後經演變融合形成四字結構。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成語表示“全體一緻地仇恨、抵抗共同的敵人”。
從構詞角度分析,“同仇”指共同面對仇敵,“敵忾”強調對敵人的憤恨。《漢語大詞典》指出,“敵”在此作動詞,意為對抗,“忾”則源自《左傳》中“諸侯敵王所忾”,指對敵人的憤怒情緒。這一雙重強調結構,既包含集體行動的統一性,又蘊含強烈的情感驅動。
在語義演變方面,《成語源流辭典》記載,該成語在明清時期逐漸定型,常用于描述民族危難時民衆的團結抗争,如明代張岱《石匮書後集》中“舉國同仇敵忾”的記載。其核心語義特征包含三個層面:
現代語境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強調該成語的莊重色彩,多用于正式場合描述重大事件中的集體抗争,如“全民同仇敵忾抵禦外侮”。在語法功能上,常作謂語或定語,如“同仇敵忾的呐喊響徹雲霄”。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文獻中存在“同仇敵慨”的誤寫,《漢字形義演釋字典》辨析稱,此誤寫可能源于“忾”字生僻,而“慨”字常用引發的形近替代現象,但在規範漢語中應使用“同仇敵忾”。
“同仇敵慨”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全體一緻痛恨敵人、共同對敵的情景。以下為詳細解釋:
軍隊與百姓同仇敵慨,誓死守衛家園。
如需更多例句或相關成語(如“衆志成城”“戮力同心”),可參考來源網頁。
按部就班白蔕百二金瓯搬鬥罷業本祖寸光挫鋒大蔡丹憤登壇敦重幡幡放魂飛鷹奔犬非族拊育耗子尾巴橫烈喚則蛱蝶粉谏署解說接膝極膳恐曷孔約跨竈連三跨五厲色留籲龍腹竹龍麝露華落慌闾娵眄視指使廟堂文學繩繩耐辱居士飄吹蛩蛩距虛勸進鵲瑞去暑閏餘散草埽史世境士衆绶帶素精貪惡恬簡庭階溫軟蕪荟吳文俊小歲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