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刀龜貝。古代用作貨币。亦泛指金錢財貨。 三國 蜀 諸葛亮 《将苑·西戎》:“ 西戎 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名實》:“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後之矛戟,毀前之幹櫓也。” 王利器 集解引 盧文弨 曰:“《漢書·食貨志》:‘金刀龜貝,所以通有無也。’” 隋炀帝 《白馬篇》:“白馬貝金裝,橫行 遼水 傍。”
金貝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核心層次:
指商周時期作為貨币使用的黃金貝形鑄品。此形态模仿天然海貝,是早期金屬貨币的實物形态,常見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墓葬出土文物。其價值高于銅貝,主要用于大宗交易或貴族賞賜。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1012頁);《中國錢币大辭典·先秦編》(中華書局,1995年)。
因黃金材質稀有且貝為原始貨币載體,"金貝"在古籍中常代指貴重財物。如《管子·地數》載:"金貝之財,利以分衆",此處泛指可流通的珍貴資財。
來源:《說文解字注》"貝"字條(段玉裁注本);《先秦貨币通論》(黃錫全著,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在佛教典籍與民俗文化中,金貝(梵語"Kalpavṛkṣa"意譯之一)被賦予吉祥寓意。如《法華經》所述七寶包含"金貝",象征無垢財富與佛法庇佑,此用法多見于漢傳佛教文獻。
來源:《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七(慧琳撰);《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文物出版社,1984年影印版)。
參考來源說明
因古籍文獻的原始電子資源需對應具體版本,推薦通過權威數據庫驗證:
“金貝”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金貝”原指古代作為貨币使用的金刀、龜甲和貝殼,後泛指金錢財貨。例如《漢書·食貨志》提到“金刀龜貝,所以通有無也”,三國時期諸葛亮也曾在《将苑·西戎》中描述西戎地區“金貝多”。
文化延伸
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中以“金貝”暗喻物質利益與名譽的關系,如“清名登而金貝入”。
作為成語,“金貝”讀作jīn bèi,比喻内在價值遠高于外在形式,強調品德、才華等非物質財富的重要性。例如形容一個人雖外表樸素但才華橫溢,可用“金貝”作喻。
在姓名學中,“金”與“貝”組合常被賦予以下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完整信息,可參考《漢書》《顔氏家訓》等文獻,或通過查字典等工具查詢。
罷職背暗投明并翦比體博物君子搏摯不讬從俗就簡撺越翠車典牧署獨蠒二柄二張風鏟黼黻文章拱手鼓吹車豪門貴胄河東性和木徽言忽期匠理江勢近安九域倦目鞠子勘劾口瘡扣留潰茂苦荼臉霞靈誅鸾飛鳳舞螺子墨俛仰民寄獶人排備皮尺破家喪産棄家蕩産齊山潤飾撒星尚書郎膻臊事捷功倍瞬息萬狀術語同樂會晩父五力先時小爐匠猇聲狺語小題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