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痛憂傷。 明 皇甫濂 《悼子乘》詩:“恫憂何能已,歎息每遺聲。”
“恫憂”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存在細微差異,綜合解釋如下:
指悲痛憂傷,形容内心深切的哀痛與憂慮。部分資料進一步擴展為“恐懼與焦慮交織的沉重心情”,強調對未知困境或未來的擔憂。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境,描述深刻的個人情感或對家國命運的關切(如“憂國憂民”的延伸)。
注意:若需進一步考證讀音或用法,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分析。
恫憂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負面的含義,表示痛苦、憂愁、擔憂的心情或狀态。
恫是由心部和童字旁組成,心部為左邊的部分,在恫字中起到了表示心情的作用;憂的部首為忄,側邊的部分為鬥字旁,表示音節;整個恫字的拆分部首為心和忄,共有10個筆畫。
恫字源自于古代的象形文字,原意為人在胸口表達痛苦的樣子。恫的繁體字為慟,但在現代漢字簡化的過程中,恫字被更廣泛使用。
在古代,恫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包括形狀和結構。例如,在楚簡和金文中,恫字的字形為“付”加上心部,表示痛苦的樣子。
1. 他因生活的壓力而恫憂不已。
2. 她沉浸在失戀的恫憂之中。
3. 面臨嚴峻的考試,他忍受着巨大的恫憂。
恫怒、恫吓、恫煞、憂心忡忡等。
憂愁、憂慮、痛苦。
歡喜、快樂、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