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禊祭的意思、禊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禊祭的解釋

古人在春秋二季所舉行的臨水祓除不祥的祭事。《南齊書·禮志上》:“三月三日曲水會,古禊祭也。 漢 《禮儀志》雲:‘季春月上巳,官民皆絜濯於東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去宿疾為大絜。’不見東流為何水也。 晉 中朝雲,卿已下至於庶民,皆禊 洛水 之側。事見諸《禊賦》《夏仲禦傳》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禊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歲時祭祀活動,專指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祓除災邪的儀式。《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人逢春秋兩季于水邊設祭,以拔除不祥"(來源:《漢語大詞典》),讀音為xì jì。這項祭祀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包含三個核心要素:

一、時間特征 春季禊祭固定于農曆三月上巳日舉行,即"春禊";秋季則對應七月十四的"秋禊"。《晉書·禮志》記載"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水上",印證了時間節點的規範性(來源:《晉書》)。

二、儀式構成 包含祓禊、宴飲、賦詩三大儀軌。祓禊指用蘭草蘸水灑身的淨化儀式,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述"修禊事也"即指此禮。曲水流觞作為禊祭衍生的文人雅集,在《宋書·禮志》中有詳細記載(來源:《宋書》)。

三、文化流變 漢代前以消災祈福為核心功能,魏晉時期逐漸演變為文人聚會載體。《辭源》指出該詞在《後漢書·禮儀志》中已明确記載為"三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來源:《辭源》)。現代民俗學者将其定位為兼具宗教性與審美性的傳統文化标本。

網絡擴展解釋

禊祭是古代中國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祭祀儀式,以祓除災邪、祈求福祉為核心目的。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禊祭源于先秦時期,屬于祓禊(fú xì)儀式的一部分,通過臨水沐浴、焚香祭祀等方式,祛除不祥之氣。古人認為季節交替時陰氣未退,易緻病災,故需清潔身心。

  2. 時間與形式

    • 春禊:通常在農曆三月上巳日(後固定為三月初三),以“上巳節”為代表,活動包括沐浴、蘭草潔身、曲水流觞等。
    • 秋禊:多見于七月十四,漢代宮廷還衍生出正月上辰的祓禊活動。
  3. 儀式流程
    參與者臨水而祭,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或浸泡蘭草洗浴,象征祛除晦氣。部分儀式伴隨投杯飲酒(曲水流觞)、賦詩等文人雅集活動,如王羲之《蘭亭序》記載的“修禊事”。

  4. 曆史演變
    早期禊祭更側重巫術與祭祀,漢代後逐漸融入娛樂性,魏晉時期成為文人聚會的重要契機,唐代後部分習俗與清明節融合。

  5. 文化影響
    禊祭不僅推動了中國傳統節俗的發展(如三月三廟會),還影響了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的祓除儀式。

如需了解更具體的祭祀細節或曆史文獻記載,可參考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下八寶剝斂拔轄投井标流兵無鬥志嘲嘲馳馬試劍池榭出師不利翠蓮國墊被地方自治禘禮沌沌風訊輻至公種光暈關醼雇夥聒天合轍皇都鑒詧澆潑糾勒九遐愧悔濫貨樂死梁塵流丸離形骊羊龍爪書亂瓊碎玉曼遊罵山門敏捷墓碑撚船旁門小道龐龐偏諸菩薩低眉三白法三五成群山岚少頭缺尾設擺蜃海收簿順親説詞铄亮套括圖書室仙羽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