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在春秋二季所舉行的臨水祓除不祥的祭事。《南齊書·禮志上》:“三月三日曲水會,古禊祭也。 漢 《禮儀志》雲:‘季春月上巳,官民皆絜濯於東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去宿疾為大絜。’不見東流為何水也。 晉 中朝雲,卿已下至於庶民,皆禊 洛水 之側。事見諸《禊賦》及《夏仲禦傳》也。”
禊祭是古代中國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祭祀儀式,以祓除災邪、祈求福祉為核心目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禊祭源于先秦時期,屬于祓禊(fú xì)儀式的一部分,通過臨水沐浴、焚香祭祀等方式,祛除不祥之氣。古人認為季節交替時陰氣未退,易緻病災,故需清潔身心。
時間與形式
儀式流程
參與者臨水而祭,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或浸泡蘭草洗浴,象征祛除晦氣。部分儀式伴隨投杯飲酒(曲水流觞)、賦詩等文人雅集活動,如王羲之《蘭亭序》記載的“修禊事”。
曆史演變
早期禊祭更側重巫術與祭祀,漢代後逐漸融入娛樂性,魏晉時期成為文人聚會的重要契機,唐代後部分習俗與清明節融合。
文化影響
禊祭不僅推動了中國傳統節俗的發展(如三月三廟會),還影響了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的祓除儀式。
如需了解更具體的祭祀細節或曆史文獻記載,可參考漢典等來源。
禊祭是古代中國的一種重要祭祀儀式,用以潔淨身心,辟除不祥之氣。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禊和祭。禊指的是淨化、洗滌的意思,祭則是祭祀、祈求神靈庇佑的意思。
禊祭這個詞的部首是示(礻)和祀(礻),示表示禮儀,祀表示祭祀。禊祭的筆畫數量分别是6畫和9畫。
禊祭在繁體字中寫作禊祭,沒有變化。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禊祭的寫法也沒有太大變化。
1. 在重要的節日,人們舉行禊祭來祈求平安和幸福。
2. 整理心情,就像心靈的禊祭,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
禊祭的相關組詞有:禊禮、禊事、祭祀、祭品等。
禊祭的近義詞可以是:祭祀、膜拜、祈禱。反義詞可以是:污濁、腥臭、不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