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懼膽怯,不敢前進。《清史稿·高宗紀二》:“﹝ 乾隆 十八年九月﹞丁卯,以扈從行圍畏葸不前,褫 豐安 公爵、 田國思 侯爵, 阿裡衮 罷領侍衛内大臣。”
“畏葸不前”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演變
三、結構與用法
四、例句與應用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需注意“葸”字讀音(xǐ,非“sī”或“shì”)。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東軒筆錄》《清史稿》等文獻來源。
“畏葸不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害怕或畏懼而不敢前進。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和“⾺”,而它的筆畫數是17畫。
來源方面,成語“畏葸不前”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離婁上》:“鬼不識陳、蔡,非鬼而何?是禽獸也。世人以為喪靈惡鬼,非喪靈惡鬼而何?是畏葸不前之人也。”這個成語用來描述那些懦弱、膽小害怕的人,不敢面對困難,退縮不前。
在繁體字中,“畏葸不前”的寫法是“畏薙不前”。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畏葸不前”這個成語的基本組成部分并未改變。漢字古時候的寫法較為繁瑣,不如現代簡化字方便,可見當時人們對語言文字的處理較為費時費力。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便更好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1. 他總是畏葸不前,缺乏決心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2. 面對困難,她毫不畏葸,勇敢地向前邁進。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葸萏不前、蹶然欲倒、膽小如鼠。
近義詞有:畏縮不前、膽怯退縮。
而與“畏葸不前”相反的意思是“勇往直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