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惡不平。《管子·形勢解》:“山,物之高者也;地險穢不平易,則山不得見。” 宋 王安石 《次韻和甫<詠雪>》:“平治險穢非無德,潤澤焦枯是有才。”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 蒙山 在 蜀 雅州 ,其中峯尤極險穢。”
“險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xiǎn huì
釋義:險惡且污穢的環境或地勢,多指自然環境中險峻、崎岖不平的地貌。引申為形容艱險惡劣的處境或事物。
古典文獻引用
近義詞與關聯詞
該詞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中,現代語境下使用較少。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結合具體語境替換為“險惡地勢”“污穢環境”等更通俗的表述。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獲取更詳盡的語用分析。
險穢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某物具有危險和污穢的特征或屬性。通常用來形容情況、環境或品質等違反道德準則、不健康或不安全的情況。
險穢的部首是阝(阜),一般位于字的左邊。根據《康熙字典》,險穢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險穢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險"一詞,意為危險或困難;"穢"一詞,意為不潔或污穢。結合起來,形容具有危險和不潔特征的事物。"險穢"這個詞在古代較為罕見,多用于文言文或古代文學作品中。在繁體字中,險穢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險穢的寫法為「險穢」。在古代中國曆史文獻中,這個詞可見于雜劇、小說和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以描述某些不道德或危險的情境。
1. 他的思想觀念險穢,極不符合社會的價值觀。
2. 這個城市的環境險穢,空氣中充滿了污染物。
3. 這個人的生活險穢不堪,居住在貧民區的惡劣條件下。
組詞:險惡、險戾、穢濁、惡劣。
近義詞:危險、污穢、不潔。
反義詞:安全、幹淨、純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