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民的意思、畬民的詳細解釋
畬民的解釋
1.亦作"畲民"。
2.畬族古稱。因從事畬耕(即刀耕火種),故名。古時分布在今閩﹑粵﹑贛﹑浙四省的山區。
詞語分解
- 畬的解釋 畬 ē 播種前,焚燒田地裡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種;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的田地:“長刀短笠去燒畬。” 古同“畲”(中國東南地區少數民族名):“自将陳吊眼、許夫人諸畬兵攻打蒲壽庚。” 姓。 畬 ú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畬民”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定義
“畬民”是畬族的古稱,其名稱來源于該民族的傳統耕作方式“畬耕”(即刀耕火種)。南宋劉克莊在《漳州谕畲》中首次明确記載:“畲田不稅,其來久矣”,說明“畬”作為族稱與遊耕經濟密切相關。部分文獻也寫作“輋民”,如文天祥曾提到“鹽寇輋民群聚”,指代閩粵贛交界地區的畬族群體。
二、曆史演變
- 唐代以前:畬民被泛稱為“蠻僚”“峒蠻”等,主要生活在福建、潮汕等山區。
- 南宋至元初:首次出現“畬民”正式稱謂,并因組織“畲軍”參與抗元活動被載入《元史》。
- 明清時期:地方志中普遍使用“畬民”“畬客”,部分畬族逐漸融入漢族,成為客家人或潮汕人的組成部分。
三、分布與經濟
- 地理分布:曆史上主要分布在閩、粵、贛、浙四省山區,現以福建、浙江為主(占總人口90%以上)。
- 生産方式:以刀耕火種和山地農耕為特點,形成“隨山遷徙,去瘠就腴”的遊耕傳統。
四、文化特征
- 語言與文字:使用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 信仰與習俗:崇奉盤瓠傳說,以“祖圖”記錄民族起源;重要節日“三月三”融合了祭祖與農耕文化。
- 自稱與他稱:畬民自稱“山哈”(意為“山裡的客人”),漢族多稱其為“畬客”。
五、現代現狀
目前中國畬族人口約74萬(2021年統計),景甯畬族自治縣是唯一畬族自治縣,畬族文化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如需進一步了解畬族語言、服飾等文化細節,可參考《畲族文化》及地方志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畬民》的意思
《畬民》是一個古代漢字詞組,常用來形容素質低下、野蠻粗鄙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畬民》由部首“田”和“戶”組成,拆分後的部首分别為“一”和“扉”,總筆畫數為九畫。
來源
《畬民》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于《禹貢地域志》中。
繁體
《畬民》的繁體寫法為「畬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畬民》拆分後的部首分别寫作「一」和「戶」。
例句
這裡的居民多為畬民,生活方式比較原始。
組詞
畬民村、畬民社區、畬民文化
近義詞
野蠻人、粗鄙人、無教養的人
反義詞
文明人、教養人、素質高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