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虞美人草。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草篇》:“舞草出 雅州 ,獨莖三葉,葉如決明,一葉在莖端,兩葉居莖之半,相對。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謳曲,必動,葉如舞也。” 明 楊慎 《藝林伐山·睡蓮舞草》:“舞草,虞美人草也, 雅州 有之。”
“舞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舞草(學名:Codariocalyx motorius)是一種多年生豆科小灌木,因葉片能自發運動而得名。其側生小葉在溫度≥22℃、光照充足時,會以橢圓形軌迹擺動,每分鐘可完成一次180度旋轉。夜間進入“睡眠”狀态後,仍會緩慢舞動。這種運動與細胞對光、聲波的敏感性有關(如35-40分貝音樂可觸發舞動)。
全株可入藥,主要功效包括:
在少數語境中,“舞草”被引申為成語,比喻态度不堅定(如風吹草動般搖擺),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
“舞草”主要指具有獨特運動特性的藥用觀賞植物,其名稱源自生物學特性與曆史文化典故的結合。如需了解具體栽培或藥用方法,可參考《本草綱目》等典籍或專業中醫藥資料。
《舞草》是一個詞組,指代草叢中草木搖擺、舞動的景象,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界中的生機和活力。
《舞草》拆分為“舞”和“草”兩個字,其中“舞”的部首是“舛”,總計七個筆畫;“草”的部首是“艸”,表示植物,總計九個筆畫。
《舞草》是現代漢語中的詞組,源自古代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用于描繪大自然中風吹草動的場景。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組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舞草這一詞組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無明顯變化。
1. 他站在山間,眺望遠方,隻見山谷中舞草柔軟,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2. 風吹過湖面,湖畔的蘆葦叢中,萬千草葉舞草如詩,宛如仙境。
1. 舞動:形容草木或其他物體根據風力等因素而搖曳、晃動。
2. 草原:指廣袤的草地或牧區。
3. 草屋:用草或稻草等搭建而成的簡易房屋。
1. 草浪:形容草木隨風搖曳的景象。
2. 草發:形容草木繁茂、長勢旺盛。
3. 草澤:指茂盛的草木繁茂的濕地。
1. 不生一草:形容完全沒有植被、草木等。
2. 草木凋零:形容草木枯萎、失去生機。
3. 草木寂靜:形容大自然中一片靜寂,沒有動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