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和斧子。古代刑具。亦借指嚴刑。 晉 孫綽 《喻道論》:“爰逮 三國 ,刑網滋彰,刀斧雖嚴,而猶不懲。” 唐 陳陶 《草木言》詩:“常憂刀斧劫,竊慕仁壽鄉。”《西湖二集·壽禅寺兩生符宿願》:“若不畏刀斧,有何説話。”
刀斧,漢語合成詞,由“刀”“斧”兩個單音節語素構成,屬于聯合式結構名詞。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三層含義:
工具屬性 指代切割與砍伐類器具的統稱。《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刀和斧頭,泛指砍削工具”,如《齊民要術》記載“伐木者,持刀斧入山林”。此類工具在農耕文明中具有基礎生産功能,據《中國古代農具發展史》研究,青銅刀斧在商周時期已應用于農業生産。
刑具引申 古代作為斬刑器械的代稱,《說文解字注》釋“斧”為“斫物之器,亦為斬人之器”。《漢書·刑法志》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刀斧”,反映其在司法體系中的特殊地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戰國青銅斧钺,其形制印證了此類器具的儀式化刑具功能。
文學意象 在詩詞創作中形成雙重象征體系:既喻指人生磨難(如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記》“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暗含刀斧意象),亦指文字雕琢工具(《文心雕龍·镕裁》提出“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贅懸疣,實侈于形。此則語言之刀斧也”)。
“刀斧”一詞的解釋可綜合多個來源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刀和斧子兩種工具的組合。在古代具有雙重屬性:
二、引申含義 • 象征嚴酷刑罰:常借指嚴刑峻法,如晉代孫綽《喻道論》提到"刀斧雖嚴,而猶不懲"() • 代表武力威脅:唐代陳陶詩句"常憂刀斧劫"即表達對暴力威脅的憂慮()
三、文化象征 在近現代語境中,鐮刀斧頭組合已成為特定政治象征,如引用的例句"高擎鐮刀斧頭,率領中華兒女奮勇向前",體現其符號化延伸()
四、實際用例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表達不畏強權的态度,如《西湖二集》"若不畏刀斧,有何説話"();現代則常見于曆史典故引用或特定政治語境。
注:各朝代對刀斧的具體形制和使用規範有所不同,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
巴士冰鮮鬓目不了事不中裁緝抽搭蹰躇代筆當寝電流星散動片對流層仿制飛棹負恥複再杠毂幹澇高弦宮台詭詩黑打和人虹洞借花獻佛竭力錦糾帥康衢烈火見真金絡縸梅杖門候疲痾普及版诮侮傾蓋卻扇燃燈佛冗務桑叉喪家之狗三明治三浴三熏生割蜀犬書生氣四人宋江素友擡糧桃竹踏謡騰迹萬夫不當屋漏響珊珊鹹京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