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西泠十子的意思、西泠十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西泠十子的解釋

清 康熙 間 杭州 詩人 陸圻 、 丁澎 、 柴紹炳 、 毛先舒 、 孫治 、 張綱孫 、 吳百朋 、 沉謙 、 虞黃昊 、 陳廷會 等十人結社于 西泠 ,時稱“西泠十子”,亦稱“ 西泠派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四:“ 西泠 十子,所作詩文,淹通藻密,符采爛然,世謂之‘西泠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西泠十子”是明末清初活躍于杭州西湖一帶的文學團體,因結社于西泠橋(又稱西陵橋)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曆史背景
    該詩社形成于清朝順治至康熙年間(約17世紀中後期),由十位杭州籍詩人組成。他們繼承了明末文人結社傳統,與陳子龍等雲間派詩人有淵源,後形成獨立的“西泠派”。

  2. 成員構成
    核心成員包括:

    • 陸圻(領袖人物)
    • 丁澎(後成為“燕台七子”之一)
    • 柴紹炳、毛先舒(合編《西泠十子詩選》)
    • 孫治、張綱孫、吳百朋、沈謙(或作沉謙)、虞黃昊、陳廷會
      (注:部分文獻對個别成員記載略有出入,如提及林則徐的傳說,但實為混淆,清代林則徐與西泠十子無關聯)
  3. 文學特色
    他們的詩文以“淹通藻密,符采爛然”著稱,風格融合了雲間派的複古主張與杭州地域文化,注重音韻格律,對清代浙派文學發展有重要影響。

  4. 代表作品
    柴紹炳與毛先舒合編的《西泠十子詩選》是标志性成果,集中體現了“西泠派”的創作理念。

  5. 文化意義
    作為西湖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泠橋因該詩社而增添文學意蘊,後世将“西泠十子”與“西泠印社”并稱為西湖兩大文化符號。

注意:部分網絡資料誤将西泠十子與宋代故事關聯(如),實為訛傳。該團體确屬清代,活躍時間約為1644-1722年。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西泠十子

「西泠十子」是一個漢字詞組,由「西泠」和「十子」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西」的部首是「西」,總筆畫數為3。而「泠」的部首是「水」,總筆畫數為8。「十」的部首是「十」,總筆畫數為2。而「子」的部首是「子」,總筆畫數為3。

來源

「西泠十子」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學評價,形容了十位活躍在西泠橋上的文人墨客。西泠橋位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岸的西泠路上。

繁體

在繁體字中,「西泠十子」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西泠十子」仍然用相同的漢字表示。

例句

他是今天文壇上的一位西泠十子。

組詞

西泠、西泠橋、橋、十子、文人墨客

近義詞

西湖文人、西泠之才、西泠羽客

反義詞

東泠十子、北泠十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