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病之一。目生翳。 宋 範成大 《晚步宣華舊苑》詩:“歸來更了程書債,目眚昏花燭穗垂。” 明 歸有光 《通政使司右參議張公墓表》:“天子使小黃門密至其邸識之,以有目眚,置二甲第一。”
“目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目眚”指眼睛生翳(即眼球表面或内部出現渾濁物)導緻的視力模糊,屬于中醫眼病術語。常見于年長者或長期用眼過度者,表現為視物不清、眼前有遮擋感。
“眚”在古漢語中另有“過失”“災禍”之意(如“不以一眚掩大德”),但此義項與“目眚”無直接關聯。
若需進一步了解中醫治療目眚的方法,可查閱《周禮·地官·大司徒》等古籍或現代醫學文獻。
《目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目光迷離、視線模糊”。它形容眼睛因感染、疲勞或其他原因而使視力變得模糊,無法清晰看見事物。
《目眚》的部首是目,它屬于四劃偏旁。它的筆畫數是11劃。
《目眚》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詞語,最早見于《史記·高祖本紀》:“赧不見志則罪重,神思敗,目眚。”
在繁體字中,目眚的寫法為「目眚」。
在古代,人們使用的字體和現代有所不同。目眚的古代漢字寫法為「目眚」。
1. 張某連續幾天加班熬夜,導緻視力衰退,出現了目眚現象。
2. 看了一天電視,我的眼睛感到疲勞,出現了目眚的情況。
1. 模糊目眚
2. 視線目眚
3. 感染眼目眚
1. 目瞪口呆
2. 目迷五色
3. 目光困頓
1. 目光如炬
2. 目不轉睛
3. 目光炯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