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胥吏和仆役。《宋書·蔡興宗傳》:“事平,封 興宗 始昌縣伯 ,食邑五百戶,固讓不許,封 樂安縣伯 ,邑三百戶,國秩吏力,終以不受。”
“吏力”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歸納如下:
吏力(拼音:lì lì)指胥吏和仆役的組合。其中:
《宋書·蔡興宗傳》中記載:“國秩吏力,終以不受”,此處“吏力”即指國家俸祿中的胥吏和仆役資源。
“吏力”是古代對基層公務人員(胥吏)與雜役仆從的統稱,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其含義相對固定,多用于描述官職體系中的底層服務人員構成。
吏力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吏”和“力”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吏”是由“口”和“子”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口”,總共有5畫。
“力”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它的拆分部首也是“力”,總共有7畫。
來源:
吏力一詞的源自《詩經·大雅·君假旟》:“君子如懷土,裕如牛羊;如市吏力,如趙孚鄉。”這裡的“吏力”指的是市井文書的工作能力。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能力和才幹的意思。
繁體:
吏力的繁體字是「吏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對于吏力來說,在古代的寫法中,并沒有本質的差異,字形上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來說,仍是由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
1. 這個人吏力很強,總能勝任各種工作。(表達一個人的能力很強。)
2. 他在團隊中展現了出色的吏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指一個人在團隊中表現出的能力和才幹。)
組詞:
部分以“吏力”為開頭或結尾的組詞有:
1. 吏力者(指有才幹的人)
2. 吏力充足(指人員充足)
3. 吏力不足(指人員不足)
近義詞:
與吏力相關的近義詞有:
1. 才幹
2. 能力
3. 本領
反義詞:
與吏力相對的反義詞有:
1. 無能
2. 笨拙
3. 不稱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