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曈昽的意思、曈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曈昽的解釋

[twilight of daybreak] 太陽初出由暗而明的光景

情曈昽而彌鮮。——陸機《文賦》

詳細解釋

亦作“ 曈朧 ”。1.日初出漸明貌。《說文·日部》:“曈,曈曨,日欲明也。” 唐 權德輿 《奉和韋曲莊言懷贻東曲外族諸弟》:“騶馭出國門,晨曦正曈曨。” 明 無心子 《金雀記·作賦》:“朝來帝命出曈朧,曉聽疎林遠寺鐘。” 清 唐孫華 《己卯元旦》詩之一:“曈曨旭日散晨暉,梅蕊長晴竟不肥。”

(2).指代旭日。 唐 纥幹俞 《登天山望海日初出賦》之一:“登岧嶤之峻極,見曈曨之初出。”

(3).泛指光線微弱貌。《藝文類聚》卷一引 南朝 梁 劉孝綽 《望月有所思》詩:“秋月始纖纖,微光垂步簷;曈曨入牀簟,髣髴鑑窗簾。” 宋 陸遊 《明日又來天微陰再賦》詩:“天寒山慘淡,雲薄日曈曨。”

(4).猶蒙胧。不明貌。《文選·陸機<文賦>》:“其緻也,情曈曨而彌鮮,物照晰而互進。” 李周翰 注:“文情出自不明而自鮮明也。” 唐 李白 《明堂賦》:“觀乎明堂之宏壯也,則突兀曈曨,乍明乍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曈昽”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書面語,形容太陽初升時由暗漸明的景象。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日初出微明的樣子

    指太陽将出或剛出時,天色由昏暗逐漸轉亮的狀态,光線朦胧柔和。

    例:李白《明堂賦》:“曈昽晨景,晹光初出。”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依據:《說文解字》釋“曈”為“日出貌”,“昽”為“明也”,二字合用強調破曉時的微光漸顯。

  2. 引申為光線模糊、隱約可見

    可泛指光線不明朗、景物朦胧的狀态。

    例:白居易《和望曉》:“曈昽煙景斜,初日照城阙。”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字形與詞源解析


三、使用場景與辨析

  1. 典型語境:

    多用于描寫日出、晨景,或比喻希望初現(如“曙光曈昽”)。

    例:陸遊《明日又來天微陰再賦》:“曈昽半弄陰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

  2. 易混詞辨析:
    • “曈曚”:指日光未明,較“曈昽”更昏暗。
    • “朦胧”:側重模糊不清,不限于晨光。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四、權威文獻引用

  1.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曈,日欲明也。從日童聲。”

  2. 《文選·陸機〈文賦〉》:

    “其始也,收視反聽……情曈昽而彌鮮。”(以晨光喻文思漸明)


五、現代應用示例

例句:

“東方泛起曈昽的曙色,遠山輪廓在薄霧中逐漸清晰。”

語境延伸:

可用于文學描寫、詩詞創作,或象征事物初現端倪(如“科技曈昽時代”)。


綜合來源:

《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曈昽”是一個漢語連綿詞,讀音為tóng lóng,主要用于形容天色将明未明時的朦胧狀态,具體含義如下:

  1. 字義拆分

    • “曈”(tóng):本義為“日出明亮的樣子”或“目光閃爍”(如“曈曈”形容旭日初升的光芒)。
    • “昽”(lóng):通常指光線微弱、模糊的狀态。
      組合後,“曈昽”整體強調黎明時分天色漸亮但尚未完全明亮的過渡狀态,類似晨光微露、薄霧未散的景象。
  2. 文學意境
    該詞常用于詩詞或文學描寫中,如唐代詩人李鹹用《攜手曲》中“況與二三子,曈昽坐前楹”,通過“曈昽”營造出天色初曉、朦胧靜谧的氛圍。

  3. 近義詞與辨析

    • 類似詞有“朦胧”“熹微”,但“曈昽”更專指天色漸明。
    • 需與“曈曈”區分:後者強調明亮(如“初日曈曈”),而“曈昽”側重半明半暗的狀态。

例句拓展:

此詞多用于書面表達,具有古典美感,適合描繪自然景色或抒情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被中畫腹鼈伏城狐社鼠闖蕩貸恤彈抨蹈越店伴對鰕蜂駭咈然好惡候官患得患失黃帶子荒穢黃面老子黃薔薇警發經史百子金花菜急灘鹫頭拒後戡難鍊精露根淪蕪驢王買籴滿腹疑團馬蛭靡貳名古屋泥滑滑疲堕謙厚七棱八瓣青城青毫驅丁曲頞群藝上手山林屐生途蔬飱四戚誦吟搜括鎖肚貪得無厭鐵拳替違同志們微明文吏五零四散誣欺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