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職官吏。《後漢書·光武帝紀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北齊書·文苑傳·顔之推》:“仗禦武於文吏,委軍政於儒生。” 宋 王安石 《取材》:“所謂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辭而已。”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 藝祖 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 宋 之尚文,端本乎此。”
(2).文法之吏。指執法吏。《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終日力戰,斬首捕虜,上功莫府,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之。”《漢書·宣帝紀》:“獄者萬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養育羣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則可謂文吏矣。”
“文吏”是古代中國對特定官吏群體的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含義
文職官吏
指主要從事文書、檔案管理及行政事務的官員。他們與武官相對,負責處理公文起草、戶籍管理、司法記錄等事務。如《後漢書》記載光武帝“退功臣而進文吏”,體現了政權穩定後對文治的重視。王安石在《取材》中強調文吏需具備實際治理能力,而非僅擅長文辭。
執法官吏
部分語境中特指依據法律條文處理案件的官吏。《史記》提到軍功統計若與記錄不符,“文吏以法繩之”,說明其職責包括審核與執法。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文吏”既指具體職務(文書/執法),也反映古代官僚體系中“文治”思想的深化。其角色從單純文書處理到參與國家治理,體現了行政專業化的發展脈絡。
《文吏》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古代官府中從事文書辦理、文字處理的官員。他們負責起草公文、處理糾紛、記錄各種檔案和文書等工作。
《文吏》的拆分部首是「文」和「口」,其中「文」的筆畫數為4,「口」的筆畫數為3。
「文吏」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描述了古代官府中的文書處理官員。
「文吏」的繁體字為「文吏」。
《文吏》在古時的漢字寫法是「文良」。
1. 他已經當了幾年的文吏,對于文書處理非常熟練。
2. 這位文吏負責起草這份公文,内容必須準确無誤。
文書、文稿、文化、文明、吏部、吏治
文書辦理員、文官、文書員、書吏、文書吏
武吏、武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