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百姓流離失所,暴露于野。根,國之根本,指人民。《三國志·吳志·陸凱傳》:“民有離散之怨,國有露根之漸。”《三國演義》第一二○回:“今國無一年之蓄,有露根之漸。”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人事·露根》:“史雲:國無一年之積,則有露根之漸。露,暴露也;根,民根也。國以民為本,故國無積蓄,則6*民漸至於流離暴露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露根漢語 快速查詢。
"露根"是漢語中具有雙層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分解為:
一、字面本義 指植物根部暴露于地表之外的自然現象。這種現象常見于水土流失嚴重的坡地或根系發達的喬木生長過程中,如《農政全書》記載的"露根之木,遇風易傾",描述古槐因水土沖刷導緻根系裸露的實例。園藝學中認為露根會影響植物養分吸收,需及時培土固根。
二、引申比喻義 在文學語境中衍生為"事物根基顯露"的抽象概念。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以"學說露根,則難抵辯難"比喻理論基礎的脆弱性。現代漢語中延伸出"暴露本質"的用法,如"財務報表露根"指賬目漏洞明顯化。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酉陽雜俎》植物篇,宋元時期逐漸發展出哲學隱喻。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二級詞彙,标注為書面語體。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詞彙史》中特别指出,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具象到抽象"的典型造詞規律。
“露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發音:lù gēn
傳統解釋:指百姓流離失所、暴露于荒野,比喻國家根基(即人民)受損。其中“根”象征國家的根本——人民。例如《三國志·吳志·陸凱傳》提到:“民有離散之怨,國有露根之漸”,強調國家若無積蓄,民衆将陷入困頓。
曆史文獻:
引申用法:
現代偶見将“露根”引申為“事物本質暴露”(如),但此用法非傳統主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奧區辯谲材子叱利春筍大慶市德言容功柢枑敵樓都纂扉頁鳳女祠高扃功分歸餘古貌國紀漢臯佩寒陋鶴辂懷古畫妖惠存揮掃交竹靜嚴矜矜業業酒客積悟侷促局高天蹐厚地糠粃空殼子類省試裡甲鈴旛菱角莅事論量冥滅毆蛇骠國乾陀羅祈望筌魚叡聖省饷食蚓仲石鐘乳書笥泗州戲天垠推宕往迹蚊翼五辰無所不及侮玩象鍪賢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