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弭禍亂。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況頃者運屬履危,時當戡難。”《新唐書·陸贽傳》:“ 興元 戡難功,雖爪牙宣力,蓋 贄 有助焉。”
“戡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武力或措施平定動亂、消除災難,恢複社會秩序。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詞義構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曆史事件或人物功績,如唐代司空圖《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中“時當戡難”,指王公在危難時平定禍亂;《新唐書》亦用“興元戡難功”稱贊陸贽協助平息叛亂的功績。
語義延伸
除字面平亂之義外,還隱含匡扶正義、穩定社稷的褒揚色彩,常見于古代文獻對功臣的贊頌。
注意要點
參考來源:查字典(、)及古籍引證(、)綜合釋義。
戡難(kān n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戈”是左邊的部首,表示兵器;“難”是右邊的部首,表示困難、災難。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戡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主要指的是平定、消除或克服困難、災難。它在曆史文獻中廣泛出現,例如在《孟子·離婁下》中有“君子立于世不戡難,雖為庶人,不屑死以能免于難者,死無益也”這樣的句子。
在繁體字中,戡難這個詞的寫法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戡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戡難的字形是“戋”與“難”分開寫,其中“戋”意為小刀、刃,表示“克服”的意思,而“難”表示“困難”的意思。後來,這兩個字合并為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戡難的幾個例句:
1. 曆經戡難,這個國家終于實現了和平。
2. 他毫不畏懼地投身于戡難的工作中。
3. 戰士們奮勇戡難,保衛了家園。
一些與戡難相關的組詞包括:戡亂、戡定、戡滅等,它們都與克服災難、平定困亂有關。
戡難的近義詞包括:除難、消難、平難等,它們都表示解決困難、克服難題。
戡難的反義詞是:擴難、肇難等,它們表示帶來困難、制造麻煩。
【别人正在浏覽】